From 6f55260acf133bc8b2f72901706896a14d031a27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G <127704303+giselechou@users.noreply.github.com> Date: Sun, 1 Sep 2024 15:44:18 +0800 Subject: [PATCH 1/4] =?UTF-8?q?Update=202-1-=E7=8E=89=E5=B1=B1=E8=A6=96?= =?UTF-8?q?=E9=87=8E.md?=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用這版試著對齊出版品來看看,可以看看評估一下感覺~主要是段落差異。 --- ...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 89 ++++++++----------- 1 file changed, 38 insertions(+), 51 deletions(-) diff --git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1-\347\216\2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1-\347\216\2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index 49ecce0a..9b499555 100644 ---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1-\347\216\2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1-\347\216\2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 -5,141 +5,128 @@ [^TROC]: 本書英文版將「中華民國」意譯為「a transcultural republic of citizens」。 -站在東亞最高峰玉山的山頂,不僅可俯瞰臺灣的樣貌,還能感受到這座小小多山的島國,如何成為全球的十字路口。臺灣,位於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質斷層線不僅將玉山年年推升,同時也會不時引發地震,而嚴格的建築規範則保護了住民的安全。同樣,臺灣的多元文化、歷史和價值觀的碰撞,造就了繁榮、創新的社會,而親社會的數位創新,則成功地保護了臺灣,使其免於兩極分化。 +站在東亞最高峰玉山的山頂,不僅能俯瞰臺灣的樣貌,還能深刻感受到這座多山的小島國如何成為全球的交會點。臺灣,位於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匯處,地質斷層不僅年年推升著玉山,也時常引發地震,然而嚴格的建築規範保護了居民的安全。同時,臺灣的多元文化、歷史和價值觀的融合碰撞造就了一個繁榮、創新的社會,與臺灣社會緊密相連的數位創新更是成功地保護這片土地,使其免於兩極分化 如今,臺灣選民投票率超過 70%[^twelectionv],宗教多樣性位居世界第二[^ReligiousDiversityIndex],先進晶片供應能力佔全球 90%。臺灣成功突破了地理限制,展現民主社會與區域及世界合作的韌性。 [^twelectionv]: https://db.cec.gov.tw/ElecTable/Election?type=President [^ReligiousDiversityIndex]: https://www.pewresearch.org/religion/2014/04/04/global-religious-diversity/ -臺灣能夠在沒有任何封城的情況下,躋身世界 Covid 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列,並在疫情期間實現高速的經濟成長,顯現了臺灣資訊社會多元精神的成果。無論口罩地圖還是社交距離,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深入日常生活的體現。 [^ExcessDeaths] +在沒有任何封城措施的情況下,臺灣躋身Covid-19 全球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列,並在疫情期間實現高速的經濟成長,顯示了臺灣資訊社會多元精神的成果。無論是口罩地圖還是社交距離 +APP,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並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ExcessDeaths] [^ExcessDeaths]: 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coronavirus-excess-deaths-tracker ### 交會之地 -臺灣名稱的起源之一,來自原住民族西拉雅語「Tavoan」,意謂「交會之地」。臺灣被認為是西元前兩千年,玻里尼西亞航海家千里之行的起點,可以說,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遠距離合作的起點。這個島嶼的故事受到原民文化、殖民勢力以及來自該地區和世界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其核心是關於「這個地方是什麼」以及「它能成為什麼」的不同概念之間,持續不斷的衝突和共同創造。這種喧鬧而豐富的衝突,在不斷動蕩的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民主形式。 +臺灣名稱的起源之一來自原住民族西拉雅語「Tavoan」, 意即「交會之地」。臺灣被認為是西元前兩千年玻里尼西亞航海家千里之行的起點,可謂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遠距離合作的發源地。這個島嶼的故事受到原民文化、殖民勢力以及來自該地區和世界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故事的核心是關於在「這個地方是什麼」以及「它能成為什麼」的不同概念之間,持續不斷的衝突和共同創造。在不斷動盪的歷史中,這種喧鬧而豐富的衝突形成了獨特的民主形式。 -本書主要作者的兩次戲劇性的個人經歷,說明了這一獨特的文化和政治背景。2014 年 3 月 18 日,受全球「佔領」運動的啟發,一群對與北京達成的新貿易協定的內容與程序都感到不滿的學生們,最終翻越了立法院大樓周圍的圍欄。近七年後,對美國國會大廈的佔領,僅持續了幾個小時,但卻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具分裂性的事件之一。二者相比之下,「318」(又稱太陽花)佔領運動持續的時間是它的一百倍(超過三周),而且,抗議者的要求最終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進而達成共識;這場運動導致了政權的更迭和新興政黨的崛起。 +本書的主要作者之一有過兩次戲劇性的個人經歷, 這些經歷說明了這個獨特的文化和政治背景。2014 年 3 月 18 日,受到全球「占領」運動的啟發,臺灣一群對於與北京達成服務貿易協定的內容與程序感到不滿的學生,最終翻越了立法院大樓周圍的圍欄。在將近七年之後,美國國會大廈也被示威者占領,雖然僅持續數個小時,但已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事件之一。相比之下,臺灣的「318」占領運動(又稱太陽花運動)。持續的時間是前者的一百倍(逾三週),而且抗議者的要求最終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進而達成共識,這場運動也導致了政權的更迭和新興政黨的崛起。或許最重要的是,這場運動促使政治發生了更深刻、更持久的轉變。這場運動贏得了當時政府的尊重,閣員紛紛開始招募青年顧問、向年輕世代和公民社會學習。其中一位特別積極主動的政務委員名叫蔡玉玲,她也是世界上首批致力於數位參與的閣員,她推薦了本書作者之一,使其開始了公共服務之旅。本書作者之一隨後在 2016 年擔任政務委員,並於 2022 年成為首任數位發展部部長。 -或許最重要的是,這場運動促使政治發生了更深刻、更持久的轉變。這場運動贏得了當時政府的尊重,閣員紛紛開始招募青年顧問,向年輕世代和公民社會學習。其中一位特別積極主動的政務委員蔡玉玲,也是世界上首批致力於數位參與的閣員,招募了本書作者之一,開始了公共服務之旅,隨後在 2016 年擔任政務委員,並於 2022 年成為首任數位發展部長。 - -在這些事件發生近十年後,本書的另一位主要作者訪臺,見證了 2024 年 1 月 13 日舉行的臺灣大選。作為世界「選舉年」的開端,全球投票人數將超過以往任何一年,緊隨「AI 年」之後,GPT 等生成式模型突然進入公眾視野。許多人認為,這些模型將放大資訊操弄與境外威權勢力的干預。這次大選似乎就是一個試驗案例,對手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加協調一致、資金更加充足,而且只針對一小部分人[^VDemInfo]。當晚,當另一位作者走在臺北街頭,他看到這種攻擊不乏可利用的分歧。在執政的民進黨集會上,他發現沒有一面官方旗幟,只有島嶼、政黨標誌性的綠色標語牌,和偶爾出現的彩虹旗🏳️‍🌈。在野的國民黨集會上,作者只看到了中華民國國旗🇹🇼。 這讓他想像到,如果美國民主黨人揮舞的是歷史悠久的英國國旗,而共和黨人揮舞的是星條旗,那麼美國國內的分裂會有多麼極端。 +在這些事件發生近十年後,本書的另一位主要作者訪臺,見證了 2024 年 1 月 13 日舉行的臺灣大選。作為世界「選舉年」的開端,全球投票人數將超過以往任何一年,緊隨「AI 年」之後,GPT 等生成式模型突然進入公眾視野。許多人認為,這些模型將放大資訊操弄與境外威權勢力的干預。這次大選似乎就是一個試驗案例,對手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加協調一致、資金更加充足,而且只針對一小部分人[^VDemInfo]。當晚,當另一位作者走在臺北街頭,他看到這種攻擊不乏可利用的分歧。在執政的民進黨集會上,他發現沒有一面官方旗幟,只有島嶼、政黨標誌性的綠色標語牌,和偶爾出現的彩虹旗🏳️‍🌈。在野的國民黨集會上,只看到了中華民國國旗🇹🇼。這讓他想像到,如果美國民主黨人揮舞的是歷史悠久的英國國旗,而共和黨人揮舞的是星條旗,那麼美國國內的分裂會變得多麼極端。 [^VDemInfo]: “Disinforma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versus Domestic Perpetrators,” V-Dem, 2020. https://v-dem.net/weekly_graph/disinformation-in-taiwan-international-versus -然而,儘管存在這些極端的分歧,運用部分因佔領運動而發展起來的技術,2024 年的選舉已成為全球的積極典範。遭到境外威權勢力反對的政黨候選人表現優於民意調查,選舉結束後風平浪靜,顯示社會基本達成了共識。這種利用技術和社會組織,將大相徑庭的態度引向共同進步的能力,在太陽花運動後的十年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然而,它卻有著更深遠的歷史淵源,這些淵源來自不同的起點,又彙聚到數位民主的關鍵十年。 +然而,儘管存在這些極端分歧,運用部分因占領運動而發展起來的技術,2024 年的選舉已成為全球的積極典範。遭到境外威權勢力反對的政黨候選人表現優於民意調查,選舉結束後社會氛圍平靜,顯示社會基本達成了共識。這種利用技術和社會組織將大相徑庭的態度引向共同進步的能力,在太陽花運動後的十年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然而,它卻有著更深遠的歷史淵源,這些淵源來自不同的起點,又匯聚到數位民主的關鍵十年。 ### 臺灣的歷史脈絡 -民進黨和國民黨所強調的各異身份,對應著「這個地方是什麼」的不同側面和想像。這與臺灣島名的另一種詞源產生了共鳴:西拉雅語「tayw-an」意為「人-土地」。對於國民黨(常被稱為「藍營」)來說,臺灣的特色是大部分人都說漢語,包括華語、台語和客語。有些人甚至認為,比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簡稱為簡體「中国」),臺灣在民族史上更「華」,80% 以上的人以華語為主要語言(中国為 70%),40% 以上的人信奉道教等傳統宗教(中国不到 20%),憲法基於三民主義(下文將介紹)而非外來的馬克思主義。然而,對於那些受民進黨(通常被稱為「綠營」)觀點影響的人來說,臺灣是歷史多元、跨文化的島嶼,在清朝統治下作為邊疆只經過了兩個世紀,如今應該成為自主決定其未來的中心。因此,為了理解這些分歧,我們必須簡要追溯這座島嶼和民國政府的歷史。 +民進黨和國民黨所強調的各異身分,對應著「這個地方是什麼」的不同面向和想像。這與臺灣島名的另一種詞源產生了共鳴,即西拉雅語「tayw- an」,意指「人-土地」。對於國民黨(常被稱為「藍營」)來說,臺灣的特色在於大部分人都使用漢語,包括華語、台語和客語。有些人甚至認為,相較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臺灣在民族史上更具「華」的特色, 因為 80%以上的人以華語為主要語言( 中國為 70%), 40% 以上的人信奉道教等傳統宗教(中國不到20%),憲法基於三民主義(下文將介紹)而非外來的馬克思主義。然而,對於那些受民進黨(通常被稱為「綠營」)觀點影響的人來說,臺灣是歷史多元、跨文化的島嶼,在清朝統治下作為邊疆只經過兩個世紀,如今應該成為自主決定未來的中心。因此,要理解這些分歧,我們必須簡要追溯這座島嶼和民國政府的歷史。 -臺灣的歷史,是一場關於爭議空間的故事,在每個轉折處都有戰爭、叛亂、殖民者、去殖民化,以及國家獨立的敘事。如同南海許多島嶼一樣,臺灣原住民族在殖民擴張中遭遇了諸如西班牙、日本、和荷蘭等帝國的勢力。到了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島嶼的南部定居,而西班牙人則定居在北部;這兩處定居點均為貿易港口,同時大部分的島嶼由於地形險峻及原住民對殖民統治的激烈抵抗,仍然難以接近。[^JJ1] +臺灣的歷史是一個關於爭議空間的故事,在每個轉折處都有戰爭、叛亂、殖民者、去殖民化,以及國家獨立的敘事。如同南海許多島嶼一樣,臺灣原住民族在殖民擴張中遭遇諸如西班牙、日本和荷蘭等帝國的勢力。到了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島嶼的南部定居,而西班牙人則定居在北部。這兩處定居點均為貿易港口,但由於地形險峻,加上原住民對殖民統治的激烈抵抗,島上大部分地區仍然難以深入。[^JJ1] [^JJ1]: Teng, Emma.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33. -南海商人(或海盜,取決於你如何遇見他們),來自日本、中國及東南亞,也在島上定居或使用港口。1662 年,鄭成功,又名國姓爺,在公開反抗新成立的清朝(1644-1911)時,強行驅逐了荷蘭人,從他們在南部的權力中心撤離,並繼續在臺灣對抗清朝[^JJ2]。到了 1683 年,由鄭氏領導的叛亂被打敗,臺灣名義上歸於清朝控制。 -[^JJ2]: Teng,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1-2. +南海商人(或海盜,取決於當時遭遇他們的狀況)來自日本、中國及東南亞,也在島上定居或使用港口。1662 年,鄭成功(又名國姓爺)公開反抗新建立的清朝(1644-1911),強行將荷蘭人從南部的權力中心驅離,並在臺灣持續發起反抗清朝的運動。[^JJ2] 1683 年,清朝擊敗鄭氏領導的叛亂,自此臺灣名義上歸於清朝控制。兩百多年後的 1895 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引發了兩起決定臺灣現代歷史的事件。首先,清朝將臺灣及其周邊島嶼割讓給日本,標誌著日本開始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其次,這次失敗推動了創建中華民國的民族主義興起。[^NationalismRoots] 我們必須分別追蹤每一線索的分歧。 -兩百多年後的 1895 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引發了兩起決定臺灣現代歷史的事件。首先,清朝將臺灣及其周邊島嶼割讓給日本,標誌著日本對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的開始。其次,這次戰敗推動了民族主義的興起,在 1912 年創建了中華民國。[^NationalismRoots]我們必須在這些線索出現分歧時,分別加以追蹤。 +[^JJ2]: Teng, *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1-2. [^NationalismRoots]: Zhao, Suisheng (2023). The dragon roars back :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and dynamic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32. -在臺灣,日本佔領標誌著民主運動的開始。臺灣巡撫唐景崧利用領導層更迭的機會,建立了獨立的「臺灣民主國」,但在這個面積為 3.6 萬平方公里的島嶼上,該共和國又遭到鎮壓,導致 12,000 人喪生。在日本的殖民統治期間,「同化」政策再次嘗試將臺灣人納入日本的文化和語言體系中。日本帝國的政策旨在徹底整合語言、政府結構、城市建設,以及臺灣精英和知識分子的教育與日本相融合,包括將許多人帶到日本接受教育。 +在臺灣,日本占領標誌著民主運動的開始。臺灣巡撫唐景崧利用領導層更迭時期建立了一個獨立的「臺灣民主國」,然而遭到鎮壓,造成在這個面積 3.6 萬平方公里的島嶼上導致 12,000 人喪生。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他們實行了「同化」政策,試圖將臺灣人納入日本的文化和語言體系中。日本帝國的政策旨在將語言、政府結構、城市建設,以及臺灣菁英和知識分子的教育與日本徹底融合,甚至包括讓許多臺灣人到日本接受教育。 -儘管日本帝國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和資金,臺灣的抵抗意識和身份認同仍然存在。不同的族群被視為「文明」程度有別;一個族群被認為越不文明,日本政府對其治理就越嚴厲和暴力,從而為居住在日本控制下的原住民、閩南人和客家人創造了截然不同的經歷。[^JJ10] +儘管日本帝國投入了大量努力和資金,臺灣的抵抗意識和身分認同仍然存在。不同族群被視為「文明」的程度有所差別,日本政府對待他們的態度也各有不同。一個族群被認為越不文明,日本政府對其治理就越嚴厲和暴力,對於受其控制的原住民、閩南人和客家人來說,經歷截然不同。[^JJ10] 二十世紀初,全球反殖民運動的興起、日本國內的大正民主改革,為臺灣的知識分子和活動家提供了自決的思想基礎。1935 年舉行的地方選舉,將一小部分擁有財產的男性納入選舉人行列,這對臺灣菁英來說首次嘗到民主參與的滋味,也鼓勵了他們追求更大的自主權和表達權。[^JJ11] [^JJ10]: Jacobs, J. Bruce. *Democratizing Taiwan*, Boston: BRILL, 2012, 22. -20 世紀初,全球反殖民運動的興起、日本國內的大正民主改革,為臺灣的知識份子和活動家提供了自決的思想基礎。1935 年舉行的地方選舉,將一小部分擁有財產的男性納入選舉人行列,至少讓臺灣精英首次嘗到了民主參與的滋味,鼓勵他們追求更大的自主權和表達權。[^JJ11] - [^JJ11]: Esarey, Ashley. “Overview: Democratization and Nation Building in Taiwan” in *Taiwan in Dynamic Transition: Nation Building and Democratization*. Edited by Thomas B. Gol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20, 24 ### 三民主義與民主理想 -在臺灣海峽對岸,一位年輕的、在美國接受教育的基督徒醫師和社運人士孫中山,同樣受到清朝敗於日本之手的影響,走上了革命民主的道路,但原因卻截然不同。孫中山和他的「興中會」認為清朝無法改革,領導了一系列起義,但都沒有成功,他因此流亡日本,在那裡(像臺灣人一樣)吸收了新生的民主改革思潮。受日本、基督教、美國以及儒家傳統的影響,孫中山於 1905 年提出了「三民主義」,為後來的民國官方思想奠定了基礎。 +在臺灣海峽對岸,年輕、接受過美國教育的基督徒醫師和社運人士孫中山,同樣受到清朝敗於日本之手的影響,走上了革命民主的道路,但動機卻截然不同。孫中山和他的「興中會」認為清朝無法改革,領導了一系列起義但都沒有成功,他因此流亡日本。在那裡,他也像被派往日本接受教育的臺灣菁英一樣,吸收了新興的民主改革思潮。孫中山受到日本、基督教、美國影響,並奠基於儒家傳統,在 1905 年提出了「三民主義」,成為後來民國官方思想(與國歌)的基礎。 -第一是民族主義,通常被翻譯為「nationalism」。不過,也許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對五族共和的強調,這體現在民國最初的國旗上[^ROC1912Flag],其中包括當時各主要民族的顏色。其二是民權主義,通常譯為「democracy」,表述為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和複決權的組合,以及五權(歐洲傳統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加上儒家傳統的監察權和考試權)的劃分。 +其中,第一個原則是民族主義。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強調了民族多元性(五族共和),這反映在民國最初的國旗設計上,[^ROC1912Flag] 其中包括當時各主要民族的顏色。第二個原則是民權主義,表述為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和複決權的組合,以及五權(歐洲傳統的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加上儒家傳統的監察權和考試權)的分立。第三個原則是民生主義,借鑑了多種經濟哲學,包括美國政治經濟學家亨利.喬治(Henry George)的思想,他以倡導地權平等、反壟斷立場和支持合作事業而著稱。我們將在本書的下一部分更廣泛地討論這些概念。 [^ROC1912Fla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lag_of_China_(1912%E2%80%931928).svg -第三是民生主義,通常譯為「socialism」,借鑑了多種經濟哲學,包括美國政治經濟學家亨利・喬治(Henry George)的思想,他以倡導地權平等、反壟斷立場和支持合作事業而著稱。我們將在本書的下一部分更廣泛地討論這些概念。 -運用這些思想,孫中山從外國盟友和世界各地的僑民那裡獲得了國際支持,他與盟友最終在 1911 年推翻了清朝,並於 1912 年建立民國。儘管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內部衝突很快迫使他再次流亡,隨後又捲入內戰。1919 年,他成功集結力量,創建了國民黨。 +運用這些思想,孫中山獲得了外國盟友和世界各地僑民的國際支持,他與盟友最終在 1911 年推翻了清朝,並於 1912 年建立了中華民國。儘管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內部衝突很快地迫使他再次流亡,隨後又捲入內戰。1919 年,他成功集結力量,創建了中國國民黨。 -這一年,他還遇到了另一位對民國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是亨利・喬治的弟子,當時來華訪問,部分原因是想了解喬治的思想如何在社會範圍內得以實現。杜威可能是最受人尊敬的美國哲學家,也是全球最受人尊敬的民主教育家和哲學家之一。杜威的「實用主義」民主理論(他的學生胡適譯為「實驗主義」)與民國早期不確定和探索性的氛圍產生了共鳴,我們將在本書的下一部分詳細討論這一理論。 +這一年,孫中山還遇到了另一位對中華民國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人,亨利.喬治的弟子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當時到中國訪問,部分原因是想了解喬治的思想如何在社會範圍內得以實現。杜威可能是最受人尊敬的美國哲學家,也是全球最受尊敬的民主教育家和哲學家之一,他的「 實用主義 」 民主理論(“pragmatic” theory of democracy,他的學生胡適譯為「實驗主義」)與民國早期不確定和探索性的氛圍產生了共鳴,我們將在本書的下一部分詳細討論這一理論。 -一方面,這種流動的、實驗性的和新興的方法,與在反對清朝和軍閥統治的民主派中流行的道家傳統,有許多共同之處。[^TaoDewey]另一方面,與許多更具帝國主義色彩的外國觀察家不同,杜威主張民國走自己「合作解決問題」之路,以此作為現代實驗示範學校的軸心。這促使杜威成為民國與西方(尤其是美國)之間的橋樑,他在華舉辦了 200 多場講座,同時每月為《新共和》等新興媒體撰寫專欄,介紹自己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他協助建立了民國與美國之間深厚而持久的聯繫。 +一方面,杜威這種流動、實驗性和新興的方法與反對清朝和軍閥統治的民主派中流行的道家傳統有許多共同之處。[^TaoDewey] 然而,與許多更具帝國主義色彩的外國觀察家不同,杜威主張中華民國應該走自己的路,以「合作解決問題」作為現代實驗示範學校的軸心。這促使杜威成為中華民國與西方( 尤其是美國) 之間的橋樑, 他在中國舉辦了兩百多場講座,同時每月為《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新興媒體撰寫專欄介紹自己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他協助建立了民國與美國之間深厚而持久的聯繫。 [^TaoDewey]: Shusterman "Pragmatism and East Asian Thought" -與此同時,俄國革命的成功,也為此前處於邊緣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財政支援和軍事訓練。雖然啟發孫中山的社會主義觀點與馬克思主義不同,但他還是與共產黨結盟,以統一中國。這一努力在孫中山於 1925 年逝世時幾近成功,孫中山也因此成為國民黨人心目中的「國父」和共產黨人心目中的「革命先行者」。 +與此同時,俄國革命的成功也為此前處於邊緣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財政支持和軍事訓練。雖然啟發孫中山的社會主義觀點與馬克思主義不同,但他還是與共產黨結盟以統一中國。這項努力在孫中山於 1925 年逝世時幾乎成功了,他也因此成為國民黨的「國父」和共產黨人心中的「革命先行者」。 -然而團結的時刻是短暫的,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共產黨(在毛澤東領導下)和國民黨(在蔣介石領導下)交替進行內戰,並結盟對抗軍閥和日本佔領者,直到 1945 年日本最終戰敗。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都把絕大多數精力集中在爭取民族解放和相互對立的鬥爭上,對臺灣問題考慮不多。然而,毛澤東曾經支持臺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共產主義國家,就像他希望朝鮮和越南成為獨立的共產主義國家一樣,而蔣介石(幾乎是事後才想到的)則要求在戰後將臺灣連同以前被日本佔領的其他領土(包括滿洲)一起歸還。 +然而,團結的時刻是短暫的,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共產黨(在毛澤東領導下)和國民黨(在蔣介石領導下)交替進行內戰,並結盟對抗軍閥和日本占領者,直到 1945 年日本最終戰敗。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都把絕大多數精力集中在爭取民族解放和相互對立的鬥爭上,對臺灣問題考慮不多。不過,毛澤東曾經支持臺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共產主義國家,就像他希望朝鮮和越南成為獨立的共產主義國家一樣,而蔣介石(幾乎是事後才想到的)則要求在戰後將臺灣連同以前被日本占領的其他領土(包括滿洲)一起歸還。 ### 二戰後的臺灣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名義上擔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因此在日本戰敗後從盟國手中接收了臺灣。這一變化最初受到了臺灣人民的歡迎,他們受到了孫中山民主理想的鼓舞[^JJ13]。但雖然報紙和期刊上關於民主的思想討論十分活躍,民國統治下的現實卻並非如此。二戰結束後,內戰隨即爆發,在此期間,腐敗叢生的民國政府日益將戰敗的怒火發洩到其牢牢控制的臺灣地區,最終導致了 1947 年 2 月 28 日的事件;數萬人隨後喪生[^JJ14]。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名義上擔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因此在日本戰敗後從盟國手中接收了臺灣。這一變化最初得到臺灣人民的歡迎,他們受到了孫中山民主理想的鼓舞。[^JJ13] 然而,雖然報紙和期刊上關於民主的思想討論十分活躍,中華民國統治下的現實卻並非如此。二戰結束後,內戰隨即爆發, 在此期間, 腐敗叢生的民國政府日益將戰敗的怒火發洩到其牢牢控制的臺灣地區,最終導致了 1947 年 2 月 28 日的事件,數萬人因此喪生。[^JJ14]。1949 年,共產黨勝利,蔣介石帶著中華民國兩百萬軍民遷往臺灣,宣布臺灣成為「自由中國」的家園,同時對臺灣地區實施戒嚴,也就是後來的「白色恐怖」。作為獨裁者,蔣介石將中華民國對外定位為中國的真正合法代表。在島內,臺灣人民經歷了外來政權的暴力,這個政府迅速控制了臺灣島,並開始系統性地、無情地鎮壓任何臺灣身分的跡象。[^JJ15] [^JJ13]: Louzon Victor. “From Japanese Soldiers to Chinese Rebels: Colonial Hegemony, War Experience, and Spontaneous Remobilization during the 1947 Taiwanese Rebell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77, no. 1 (2018): 168. [^JJ14]: Hsu,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48.* -1949 年,蔣介石被共產黨擊敗,帶著民國 200 萬軍民遷往臺灣,宣佈臺灣成為「自由中國」的家園,同時對 800 萬主要講台語和客語的本土人口實施戒嚴,這就是後來的「白色恐怖」。蔣介石作為獨裁者,將民國對外定位為中國的真正代表。對內,臺灣人民經歷了外來政權的暴力,這個政府迅速控制了臺灣島,並開始系統、無情地鎮壓任何臺灣身份的跡象。[^JJ15] - [^JJ15]: Hsu,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71. -與此同時,以三民主義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政府,開始播下許多社會改革的種子,這些種子最終將在臺灣的民主運動中萌芽。由於蔣介石與臺灣島內及其地方精英並無聯繫,因此能夠實施農村土地改革,包括在 1949 年減租至 37.5%、在 1951 年釋放公有土地,以及在 1953 年的「耕者有其田」政策中拆分私有土地。1977 年,這一政策擴大到徵收喬治主義土地增值稅,具體細節我們將在下文介紹。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改革共同奠定了平等主義的經濟基礎,對臺灣後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AsiaWorks] +與此同時,以三民主義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政府開始播下許多社會改革的種子,這些種子最終在臺灣的民主運動中萌芽。由於蔣介石與臺灣島內及其地方菁英缺乏聯繫,因此得以實施農村土地改革,包括在 1949 年減租至 37.5%、在 1951 年釋放公有土地,以及在 1953 年的「耕者有其田」政策中拆分私有土地。1977 年,這一政策擴大到徵收喬治主義土地增值稅,具體細節我們將在下文介紹。正如許多學者認為的,這些改革共同奠定了平等主義的經濟基礎,對臺灣後來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AsiaWorks] [^AsiaWorks]: Studwell *How Asia Works* -三民主義的另一個特點,是對合作事業的重視。《中華民國憲法》第 145 條規定:「國家對於私人財富及私營事業,認為有妨害國計民生之平衡發展者,應以法律限制之。合作事業應受國家之獎勵與扶助。國民生產事業及對外貿易,應受國家之獎勵、指導及保護。」這種對產業合作社和參與式生產的支持,雖然受喬治主義思想影響,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發展起來的農業和工業合作傳統,並進一步受到愛德華・戴明等美國思想家的影響,他任職於美國佔領日本期間,強調賦予一線工人對於改善生產方式的授權[^EdwardDeming]。 - -上述這些影響,共同促進了臺灣民間和合作部門(統稱第三部門)的蓬勃發展,這對臺灣的產業和政治未來至關重要。此外,憲法與歷史上對貿易的重視,以及對支持出口的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也推動了臺灣的崛起。到了 1970 年代,臺灣已成爲西方先進技術零組件的主要供應者。 +而三民主義的另一個特點是對合作事業的重視,這一點明載於《中華民國憲法》第 145 條規定:「國家對於私人財富及私營事業,認為有妨害國計民生之平衡發展者,應以法律限制之。合作事業應受國家之獎勵與扶助。國民生產事業及對外貿易,應受國家之獎勵、指導及保護。」這種對產業合作社和參與式生產的支持雖然受喬治主義思想影響,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發展起來的農業和工業合作傳統,並進一步受到愛德華.戴明(Edward Deming)等美國思想家的影響,他在任職於美國占領日本期間強調賦予一線工人權力以提供生產。[^EdwardDeming]。 -臺灣的教育體系,同樣受到了民國早期思想的影響,胡適與國民黨一起逃到了臺灣,他有時與國民黨不和。作為國家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的院長和著名知識份子,胡適對臺灣教育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核心影響。他將儒家傳統與杜威的實用主義、平等主義和民主主義融為一體,協助臺灣擁有成為令世界羨慕的教育制度,在一系列基準的世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TaiwanEd] +上述因素共同促進了臺灣民間和合作部門(統稱為第三部門)的蓬勃發展,對臺灣產業和政治的未來至關重要。此外,憲法與歷史上對貿易的重視,以及對支持出口的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也推動了臺灣的崛起。到了 1970 年代,臺灣已成爲西方先進技術零組件的主要供應者。臺灣的教育體系同樣受到民國早期思想的影響,胡適與國民黨一起逃到了臺灣,儘管他與國民黨的理念有時不合。作為國家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的院長和著名的知識分子,胡適對臺灣教育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核心影響。他將儒家傳統與杜威的實用主義、平等主義和民主主義融為一體,協助臺灣擁有一個令世界羨慕的教育制度,在一系列的世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TaiwanEd] [^TaiwanEd]: https://taiwantoday.tw/news.php?unit=12,29,33,45&post=22731 ### 民主的到來 -1960 年代,與美國民權運動同步,爆發了反對國民黨和蔣介石的民主訴求,要求臺灣獨立和建立真正的民主政府。出生於臺灣的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彭明敏(1921-2022)和他的兩名學生謝聰敏、魏廷朝發表了《臺灣自救宣言》,呼籲建立自由、獨立的臺灣,譴責蔣介石是非法政權。[^JJ18]儘管彭明敏被捕並逃往瑞典,隨後在美國流亡了 22 年,但該宣言引發了全國性的對話,進一步刺激了民主宣導者要求參加全國選舉。 +1960 年代,反對國民黨和蔣介石的民主訴求與美國民權運動同時發生,要求臺灣獨立和建立真正民主政府的呼聲高漲。出生臺灣的國立臺灣大學教授彭明敏(1921-2022)和他的兩名學生謝聰敏、魏廷朝發表了《臺灣自救宣言》,呼籲建立自由、獨立的臺灣,並譴責蔣介石是非法政權。[^JJ18]儘管彭明敏最終被捕並逃往瑞典,隨後在美國流亡了 22 年,但這份宣言引發了全國性的討論,進一步激勵了民主倡議者要求參加全國選舉的聲音。 [^JJ18]: Esarey "Democratization and Nation Building in Taiwan" in *Taiwan in Dynamic Transition,* 28. -在白色恐怖統治下,聯合國是中華民國早期身份的核心,因為它不僅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中唯一的亞洲常任理事國。這一突出的國際角色是對中国政權的主要刺激,使其無法參與國際事務,並導致中共改變立場,從支持臺灣獨立轉變為以征服臺灣為意識形態重點。然而,由於美國試圖遏制其在越南的失敗,理查・尼克森總統秘密尋求與中国和解,包括支持阿爾巴尼亞在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第 2758 號決議,該決議將對中華民國的承認轉給了中国,並最終促成了尼克森在 1972 年對中国的訪問。結果,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改變了其身份和國際地位。 +聯合國對中華民國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早期身分認同至關重要,因為中華民國不僅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中唯一的亞洲常任理事國。這個顯著的國際角色成為主要刺激中國政權的因素,使中共無法參與國際事務並導致其改變立場,從支持臺灣獨立轉向以征服臺灣為意識形態的重點。然而,由於美國試圖遏制自身在越戰中的失敗, 理查. 尼克森(Richard Nixon) 總統祕密尋求與中國和解,包括支持阿爾巴尼亞在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第 2758 號決議,該決議將對中華民國的承認轉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成了尼克森於 1972 年訪問中國。最終,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其身分和國際地位就此改變。 -一方面,這種國際退出,極大地限制了民國的國際活動範圍,以及其參與經濟和貿易活動的能力。此外,這也導致美國和大部分非共產主義國家,從無條件與民國結盟的立場,轉變為謹慎的利益平衡和模棱兩可的立場,既要防止中国對臺灣施暴,但又採取認識到其「一個中国」立場的政策。 +一方面,退出國際組織極大地限制了臺灣的國際活動範圍,也削弱了臺灣參與經濟和貿易活動的能力。這同樣導致美國和大部分非共產主義國家,從無條件與民國結盟的立場,轉變為謹慎的利益平衡和模棱兩可的立場,既要防止中国對臺灣施暴,但又採取認識到其「一個中国」立場的政策。 -對內而言,這種身份的轉變削弱了白色恐怖的大部分理由,因為全球支援「動員勘亂」戰爭的前景黯淡,也削弱了「自由中國」這一令人嚮往的身份。因此,一方面是日益平等、第三部門驅動、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的民眾,另一方面是專制鎮壓的國家,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難以克服,尤其是隨著 1970 年代工會和民間政治團體的發展,以及蔣介石的去世。本書作者之一的父母的經歷,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些趨勢:作為社區大學和消費者合作運動的先驅,他們受益於民國憲法中對合作事業的支持。然而,作為新聞工作者,他們報導並幫助支援那些受到國家鎮壓的人,例如在 1979 年的高雄事件中,遭到監禁的政治反對派領導人,為民主化奠定了基礎。 +從內部來看,這種身分的轉變削弱了白色恐怖的大部分理由,因為全球支援「動員勘亂」戰爭的前景黯淡,也破壞了「自由中國」令人嚮往的理想身分。因此,一方面是日益平等、第三部門蓬勃發展、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的民眾,另一方面是專制鎮壓的國家,這兩者間的矛盾變得日益難以克服,尤其伴隨著 1970 年代工會和民間政治團體的發展以及蔣介石的去世。本書作者之一的父母的生活經歷清楚展現了這些趨勢,他們作為社區大學和消費者合作運動的先驅,受益於《中華民國憲法》中對合作事業的支持。然而,作為新聞工作者,他們報導並幫助支援那些受到國家鎮壓的人,例如在 1979 年高雄事件中遭到監禁的政治反對派領導人,為民主化奠定了基礎。 -臺灣在國際上的弱勢地位,也使得在白色恐怖期間被流放的持不同政見者,對蔣介石的兒子和繼任者蔣經國,施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1980 年代,年輕的蔣經國領導下的臺灣自由化創造了環境,民主行動、抗議、散文、歌曲和藝術反映了人們對大選日益增長的信念。那些呼籲民主的人仍被流放或監禁,但他們的親朋好友開始競選地方和國家政治職位[^JJ22]。 +臺灣在國際上的弱勢地位也使得在白色恐怖期間流亡的政見異議者,對蔣介石的兒子和繼任者蔣經國施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1980 年代,年輕的蔣經國領導下的臺灣自由化創造了一個環境,讓民主行動、抗議、文學、歌曲和藝術反映了人們對大選日益增長的信念。那些呼籲民主的人仍被流放或監禁,但他們的親友也開始競選地方和國家政治職位。[^JJ22] [^JJ22]: Esarey, "Democratization and Nation Building in Taiwan" in *Taiwan in Dynamic Transition,* 31. ### 充滿活力的民主世代 -1984 年,蔣經國選擇李登輝(1923-2020)作為首位在臺灣出生的副總統。這一選擇標誌著臺灣政治格局的改變,並開始就民國政府的民主改革進行認真的談判[^JJ23]。 +1984 年,蔣經國選擇李登輝(1923-2020)擔任首位在臺灣出生的副總統。這一選擇標誌著臺灣政治格局的轉變,並開始針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民主改革進行認真的談判。[^JJ23] 李登輝於 1988 年就任總統後,迅速推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包括呼籲總統直選,並將國家主權賦予中華民國的「自由地區人民」(居住在臺灣諸島上的人)。這使他在 1996 年成為第一位人民直選產生的總統,而這就在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網際網路浪潮」備忘錄預示著網際網路時代主流到來的幾個月後。 [^JJ23]: Prof Jeffrey Jacobs "Democratising Taiwan"(Boston: Brill, 2012), 62. -李登輝於 1988 年就任總統,並迅速進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要求總統直選,並將國家主權賦予民國的「自由地區人民」(居住在臺灣諸島上的人)。這使他在 1996 年成為第一位直選總統,就在比爾・蓋茲的「網際網路浪潮」備忘錄預示著網際網路時代主流到來的幾個月後。 +作為全球技術密集型的出口經濟體之一,網際網路浪潮同樣以和民主化相同的力量席捲了臺灣的經濟和社會。因此,網際網路和民主在臺灣就像是連體嬰般相互連結。四年後,隨著國民黨內部的分裂,民進黨首任總統陳水扁以微弱的優勢贏得選舉。八年後的 2008 年,國民黨重返執政,藍營的「自由中國」願景和綠營的「島國」願景交替出現,塑造了臺灣政治的面貌。 -此時,臺灣已經躋身於世界上技術最密集的出口經濟體之列,這股浪潮以與民主化相同的力量席捲了臺灣的經濟和社會。因此,在臺灣,網際網路和民主是一對連體嬰。四年後,隨著藍營的分裂,民進黨首任總統陳水扁以微弱優勢贏得選舉。八年後的 2008 年,國民黨重返執政,藍營的「自由中國」願景和綠營的「島國」願景交替出現,形成了臺灣的政治格局。 +然而,儘管這種深刻而持久的分歧促成了太陽花運動的發生,但兩黨立場間卻有著顯著的重疊之處: -然而,儘管這種深刻而持久的分歧引發了太陽花運動,但彼此的觀點間也有明確的重疊共識: +1. 多元主義:藍綠兩派的故事都相當強調多元主義。藍營強調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例如故宮文物)的兼容,以及中華民國作為文化傳承者和領導者的角色;綠營則關注定居在臺灣的各族群,並關注其衍伸的自主發展路徑,包括原住民、日本人、閩南人、客家人、西方人和新移民的多元脈絡。 +2. 外交策略:為了應對與中国之間充滿挑戰的關係,兩黨都必須圍繞美國和其他盟國的安全態勢、中華民國與臺灣的涵義以及「獨立」的概念,採取複雜而微妙的公開立場。 +3. 民主自由:「民主」與「自由」是兩種意識形態的核心。綠營認為這些理念是臺灣戰勝白色恐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威權的核心號召,藍營則將這些理念視為三民主義的核心,認為中華民國領導階層必須對此重視關注。 +4. 反對專制:兩黨都對中国日益增長的專制主義深感憂慮,尤其是過去十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失敗。 +5. 出口導向:兩黨都慶祝臺灣作為商業出口國所取得的成功,並將輸出思想和文化的能力視為未來的核心。藍營更側重於影響中國,使其更像臺灣;而綠營則強調在「自由世界」中贏得尊重,臺灣需要這種尊重來保衛自己。 -1. 多元主義:藍綠兩派的故事都相當強調多元主義。對藍營而言,這包括當代與傳統文化(例如故宮文物)的兼容並蓄,強調民國作為文化傳承者和領導者的角色;而綠營則關注以定居臺灣者為主體,所衍伸的自主發展路徑,包括原住民、日本人、福建人、客家人、西方人和新移民的多元脈絡。 -2. 外交策略:為了處理好與中国之間充滿挑戰的關係,兩者都必須圍繞美國和其他盟國的安全態勢、中華民國與臺灣的含義以及「獨立」概念,採取一系列複雜而微妙的公開立場。 -3. 民主自由:民主與自由,都是兩種意識形態的核心。對綠營而言,這些理念是臺灣戰勝白色恐怖和中国威權的核心號召。對藍營來說,這些理念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因此在他們看來,是民國領導層必須重視的品質。 -4. 反對專制:兩者都對中国日益增長的專制主義深感憂慮,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隨著「一國兩制」方案在香港的失敗。 -5. 出口導向:兩黨都慶祝作為商業出口國所取得的成功,同時也將輸出思想和文化的能力視為未來的核心。對藍營來說,這更側重於影響中国,使其更像臺灣,而對綠營來說,這側重於在「自由世界」中贏得尊重,而臺灣需要這種尊重來保衛自己。 - -除了意識形態上的重合,雙方都受益於臺灣在全球電子產業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並沉浸其中。作為半導體和智慧手機供應鏈的中心,以及世界上最快的網際網路[^Statista],沒有哪個國家比臺灣更徹底地沉浸在數位世界中。 +除了意識形態的重合,雙方都受益於臺灣在全球電子產業中的核心地位。作為半導體和智慧手機供應鏈的中心, 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快的網際網路,[^Statista] 因此沒有哪個國家比臺灣更徹底融入於數位世界。這些重疊共識的結合,包括多元主義、複雜、自由、面向世界的民主,可以透過易取得的數位工具來協助解決由此產生的歧異,讓臺灣成為全球數位民主的典範。 [^Statista]: 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5025449 -如此重疊共識的結合,包括多元主義、複雜、自由、面向世界的民主,以及能輕易獲得數位工具,來協助駕馭由此產生的岐異,讓臺灣成為全球數位民主的典範。 - [^EdwardDeming]: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工業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產品品質不佳。在這樣的背景下,戴明於 1950 年受到日本科學技術聯盟(JUSE)的邀請。他引入了統計過程控制(SPC)和 PDCA(計劃 - 執行 - 檢查 - 行動)循環,強調持續改進(改善)和員工參與的重要性。他的原則受到日本汽車業,尤其是豐田的青睞,並成為豐田生產系統(TPS)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0 年,詹姆斯·P·沃麥克等人出版了《改變世界的機器》,分析了豐田生產系統,並將「精益生產」介紹給全球。2011 年,創造了「精實創業」一詞的埃里克·里斯,汲取了精益生產原則的靈感,應用在創業領域中。 From ccacdfc48bb5c531caa4654cd1f045441a5d82f9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G <127704303+giselechou@users.noreply.github.com> Date: Mon, 2 Sep 2024 16:03:45 +0800 Subject: [PATCH 2/4] =?UTF-8?q?Update=202-0-=E8=B3=87=E8=A8=8A=E6=8A=80?= =?UTF-8?q?=E8=A1=93=E8=88=87=E6=B0=91=E4=B8=BB=EF=BC=9A=E6=97=A5=E7=9B=8A?= =?UTF-8?q?=E6=93=B4=E5=A4=A7=E7=9A=84=E9=B4=BB=E6=BA=9D.md?=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排版、小修對齊。 這一段落的出版品再版時需要更新,主要在反社會&集中化:社會方面的文字。 --- ...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 40 ++++++++++--------- 1 file changed, 21 insertions(+), 19 deletions(-) diff --git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0-\350\263\207\350\250\212\346\212\200\350\241\223\350\210\207\346\260\221\344\270\273\357\274\232\346\227\245\347\233\212\346\223\264\345\244\2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0-\350\263\207\350\250\212\346\212\200\350\241\223\350\210\207\346\260\221\344\270\273\357\274\232\346\227\245\347\233\212\346\223\264\345\244\2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index 9d8a4899..0a23ba3c 100644 ---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0-\350\263\207\350\250\212\346\212\200\350\241\223\350\210\207\346\260\221\344\270\273\357\274\232\346\227\245\347\233\212\346\223\264\345\244\2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0-\350\263\207\350\250\212\346\212\200\350\241\223\350\210\207\346\260\221\344\270\273\357\274\232\346\227\245\347\233\212\346\223\264\345\244\2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 -7,9 +7,9 @@ --- -> 「西方的科技冠軍,美國,已經轉向自我鞭撻,兩大政黨與其民選代表正忙於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破壞美國的科技產業。」——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2021 年接受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訪問時的內容。 +> 「西方的科技冠軍,美國,已經轉向自我鞭撻,兩大政黨與其民選代表正忙於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破壞美國的科技產業。」——馬克.安德里森(Marc Andreessen),2021 年接受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訪問時的內容 -> 「技術可以是民主的動力,但事實證明,它也可以是對民主的威脅。」——肖莎娜.祖博夫,《監控資本主義時代》,2018 年。 +> 「技術可以是民主的動力,但事實證明,它也可以是對民主的威脅。」——肖莎娜.祖博夫,《監控資本主義時代》,2018 年 --- @@ -25,29 +25,31 @@ 過去十年的資訊技術以兩種相關卻同時相反的方式威脅著民主。正如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提出的著名論點:「自由民主社會」存在於社會崩潰和專制主義之間的「窄廊」中[^1]。從這兩方面來看,資訊技術正在不斷地縮小這條走廊,擠壓自由社會的可能性。 -一方面來看,技術(如社群媒體、密碼學和其他金融科技)正在打破社會結構,加劇兩極分化,侵蝕傳統規範並破壞執法力度。在技術的助力下,金融商業得以快速擴張其影響範圍,導致了它們對民主政體不負責任。我們將這些威脅稱為**「反社會」**。另一方面,技術(如機器學習、基礎模型、物聯網)的發展正在提高集中監視的能力,透過一小群工程師操控系統的能力,就可以為數十億公民和顧客塑造出社會生活的規則模式,進而限縮人們有意義地參與發展自己生活和社區的範圍。我們稱這樣的威脅為**「集中化」**。 +一方面來看,技術(如社群媒體、密碼學和其他金融科技)正在打破社會結構,加劇兩極分化,侵蝕傳統規範並破壞執法力度。在技術的助力下,金融商業得以快速擴張其影響範圍,導致了它們對民主政體不負責任。我們將這些威脅稱為 **「反社會」**。 另一方面,技術(如機器學習、基礎模型、物聯網)的發展正在提高集中監視的能力,透過一小群工程師操控系統的能力,就可以為數十億公民和顧客塑造出社會生活的規則模式,進而限縮人們有意義地參與發展自己生活和社區的範圍。我們稱這樣的威脅為 **「集中化」**。 這兩種威脅都打擊了民主的核心,正如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ei de Tocqueville)在《民主在美國》中強調的那樣,民主的繁榮有賴於深層且多樣化的、非市場性且分散式的社會與公民關係[^2]。 -讓我們先觀察這些來自最新技術的反社會威脅,在下列各方面產生的影響:社會、經濟、法律、政治與生存。 +**反社會威脅——** 讓我們先觀察這些來自最新技術的反社會威脅,在下列各方面產生的影響:社會、經濟、法律、政治與生存。 -- **社會方面:**越來越多證據指出,雖然社交平台的出現為那些從前在社會中被孤立的人(如在保守地區的性少數群體)提供了建立聯繫的強大平台,但放大到整體平均來看,這些平台反而加劇了社會孤立和排斥感 [^3]。 +- **社會方面:** 越來越多證據指出,雖然社交平台的出現為那些從前在社會中被孤立的人(如在保守地區的性少數群體)提供了建立聯繫的強大平台,但放大到整體平均來看,這些平台反而加劇了社會孤立和排斥感 [^3]。 -- **經濟方面:**網際網路和日益流行的遠距工作模式,在地理、時間和多家雇主方面提供的彈性,為發展中國家的工作者或部分不適合傳統勞雇市場的人提供了更多機會。不過,廣泛觀察新模式的出現之後發現,現行的發展機制並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可提供支持的機構與制度條件並沒有隨之出現(如工會與勞動法規等)。如此看來,這雖然可以共享創新模式中的潛在利益,卻也增加了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工作場所與機會的不穩定性和風險,造成中產階級「空心化」[^4]。 +- **經濟方面:** 網際網路和日益流行的遠距工作模式,在地理、時間和多家雇主方面提供的彈性,為發展中國家的工作者或部分不適合傳統勞雇市場的人提供了更多機會。不過,廣泛觀察新模式的出現之後發現,現行的發展機制並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可提供支持的機構與制度條件並沒有隨之出現(如工會與勞動法規等)。如此看來,這雖然可以共享創新模式中的潛在利益,卻也增加了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工作場所與機會的不穩定性和風險,造成中產階級「空心化」[^4]。 -- **政治方面:**極端化和偏激政黨的影響力,在許多先進民主國家中正逐步上升。雖然網路社交平台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早已是學術界十分重要的辯論與研究議題,但最近的調查報告中顯示,這些平台與工具遠遠未實現它們當初所承諾的內容,例如:幫助跨越差異分化的社會和政治紐帶,反過來還很可能助長了自 2000 年以來持續上升的極端化,尤其是在美國 [^5]。 +- **政治方面:** 極端化和偏激政黨的影響力,在許多先進民主國家中正逐步上升。雖然網路社交平台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早已是學術界十分重要的辯論與研究議題,但最近的調查報告中顯示,這些平台與工具遠遠未實現它們當初所承諾的內容,例如:幫助跨越差異分化的社會和政治紐帶,反過來還很可能助長了自 2000 年以來持續上升的極端化,尤其是在美國 [^5]。 -- **法律方面:**過去幾十年來在金融創新的高速發展下,實際消費者的利益未必增加(減少風險、資本分配或信貸方面)。相反地,金融服務激增反而替金融體系帶來了更大的治理挑戰,甚至繞過了旨在緩解這些潛在傷害的現行監管制度 [^6]。雖然住房融資的創新導致 2008 年金融危機來臨,是部分最具影響力的例子,但最極端(雖然影響有限)的案例也許是最近圍繞數位「加密」資產和貨幣的活動。鑒於它們與現有監管制度不符,所以為投機、賭博、欺詐、逃避監管、納稅,以及其他反社會活動提供了普遍的機會 [^7]。 +- **法律方面:** 過去幾十年來在金融創新的高速發展下,實際消費者的利益未必增加(減少風險、資本分配或信貸方面)。相反地,金融服務激增反而替金融體系帶來了更大的治理挑戰,甚至繞過了旨在緩解這些潛在傷害的現行監管制度 [^6]。雖然住房融資的創新導致 2008 年金融危機來臨,是部分最具影響力的例子,但最極端(雖然影響有限)的案例也許是最近圍繞數位「加密」資產和貨幣的活動。鑒於它們與現有監管制度不符,所以為投機、賭博、欺詐、逃避監管、納稅,以及其他反社會活動提供了普遍的機會 [^7]。 -- **生存方面:**人們越來越擔心該如何面對日益先進的大規模毀滅性技術,從環境破壞(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酸化),到更直接的武器發展(如錯位的 AI 與生物武器等)[^8],社會認知和群體行動能力的碎片化相當危險。即使科技被認為正在破壞民主社會的凝聚力,也有越來越多人認同,如果為了加強政府的控制而將權力集中在一小部分私定決策者手中,對民主同樣會構成威脅。 +- **生存方面:** 人們越來越擔心該如何面對日益先進的大規模毀滅性技術,從環境破壞(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海洋酸化),到更直接的武器發展(如錯位的 AI 與生物武器等)[^8],社會認知和群體行動能力的碎片化相當危險。即使科技被認為正在破壞民主社會的凝聚力,也有越來越多人認同,如果為了加強政府的控制而將權力集中在一小部分私定決策者手中,對民主同樣會構成威脅。 -- **社會方面:**資訊技術最持續的影響也許是擴大資料獲取的範圍,以及加速了資訊的傳播。這些行動也擴張到了民眾生活與私領域範疇,使越來越多的資料可以被公開取得。當然,這種透明度的原則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效應與公眾討論,但實際上處理和分析這些資料可用價值的權力早已落入資本的手中,這些企業有獲取資訊內容的特權,也有投資於大規模統計模型(即 AI)的資本,而這些資料價值還可以再被繼續應用。此外,由於這些模型在獲得更多的訓練資料和資本支持下得到極大改善,因此,如果社會的核心參與者能夠獲得大量的數據和資本,他們往往會在所謂的「AI 競賽」中取得領先,這也給所有的社會帶來了壓力。種種因素相加,迫使社會為了競爭的需要而接受資訊權力集中的狀態 [^9],甚至走向監控,使前所未見的監控和對資訊的控制成為常態。 +**集中化威脅——** 即使科技被認為正在破壞民主社會的凝聚力,也有越來越多人認同,如果為了加強政府的控制而 將權力集中在一小部分私定決策者手中,對民主同樣會構成威脅。 -- **法律方面:**AI 最新的發展速度和變革衝擊了許多民主社會的核心權利,然而,掌控這些至關重要選擇的關鍵權力卻由少數背景相似的工程師把持。由此可知,大型 AI 模型在「重新混製」內容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迴避智慧財產權法律和其他創意活動保護措施,現行的隱私制度也不一定跟得上資訊爆炸性地擴散發展。不幸的是,反歧視法在處理黑箱 AI 系統與隨之而來的潛在新興偏見和引導作用等方面,並不是那麼合適。另一方面,有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工程師,往往都替追求利潤的公司或國防部門工作,他們的教育和人口背景特定且高度一致(通常是白人或亞洲人、男性、無神論者、受過高等教育等),這也挑戰了民主法律制度的核心原則,因為這些原則理應該代表廣大社會的意向才對 [^10]。 +- **社會方面:** 資訊技術最持續的影響也許是擴大資料獲取的範圍,以及加速了資訊的傳播。這些行動也擴張到了民眾生活與私領域範疇,使越來越多的資料可以被公開取得。當然,這種透明度的原則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效應與公眾討論,但實際上處理和分析這些資料可用價值的權力早已落入資本的手中,這些企業有獲取資訊內容的特權,也有投資於大規模統計模型(即 AI)的資本,而這些資料價值還可以再被繼續應用。此外,由於這些模型在獲得更多的訓練資料和資本支持下得到極大改善,因此,如果社會的核心參與者能夠獲得大量的數據和資本,他們往往會在所謂的「AI 競賽」中取得領先,這也給所有的社會帶來了壓力。種種因素相加,迫使社會為了競爭的需要而接受資訊權力集中的狀態 [^9],甚至走向監控,使前所未見的監控和對資訊的控制成為常態。 -- **經濟方面:**越來越多的調查顯示,自 1980 年代中期以來,AI 和相關資訊技術的廣泛趨勢,是取代而非補足人類勞動力(尤其是低教育程度的族群),這正是過去幾十年來資本(而非勞動)所得占比劇增的核心因素,從而導致先進國家的收入不平等加劇 [^11]。伴隨著勞動占比的下降,市場力量、利潤率和產業集中度(不太一致地)在全球各地攀升,特別是那些最依賴資訊技術的國家和行業 [^12]。 +- **法律方面:** AI 最新的發展速度和變革衝擊了許多民主社會的核心權利,然而,掌控這些至關重要選擇的關鍵權力卻由少數背景相似的工程師把持。由此可知,大型 AI 模型在「重新混製」內容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迴避智慧財產權法律和其他創意活動保護措施,現行的隱私制度也不一定跟得上資訊爆炸性地擴散發展。不幸的是,反歧視法在處理黑箱 AI 系統與隨之而來的潛在新興偏見和引導作用等方面,並不是那麼合適。另一方面,有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工程師,往往都替追求利潤的公司或國防部門工作,他們的教育和人口背景特定且高度一致(通常是白人或亞洲人、男性、無神論者、受過高等教育等),這也挑戰了民主法律制度的核心原則,因為這些原則理應該代表廣大社會的意向才對 [^10]。 -- **政治和地緣方面:**上述因素,都加強了專制政體和政治運動反對民主國家的力量。大規模監控、AI 和其他大規模資訊處理機制創造的工具平台與誘因手段,也讓政府更容易直接進行審查制度和社會控制。透過逐漸將經濟力量和社會控制的槓桿集中於一小部分(通常是企業)的巧妙手法、資本收入和市場力量的增加,以及工程師小團體日益增強的權力,使得威權主義政體更容易在需要時操縱或奪取經濟和社會的制高點 [^13]。 +- **經濟方面:** 越來越多的調查顯示,自 1980 年代中期以來,AI 和相關資訊技術的廣泛趨勢,是取代而非補足人類勞動力(尤其是低教育程度的族群),這正是過去幾十年來資本(而非勞動)所得占比劇增的核心因素,從而導致先進國家的收入不平等加劇 [^11]。伴隨著勞動占比的下降,市場力量、利潤率和產業集中度(不太一致地)在全球各地攀升,特別是那些最依賴資訊技術的國家和行業 [^12]。 + +- **政治方面:** 上述因素,都加強了專制政體和政治運動反對民主國家的力量。大規模監控、AI 和其他大規模資訊處理機制創造的工具平台與誘因手段,也讓政府更容易直接進行審查制度和社會控制。透過逐漸將經濟力量和社會控制的槓桿集中於一小部分(通常是企業)的巧妙手法、資本收入和市場力量的增加,以及工程師小團體日益增強的權力,使得威權主義政體更容易在需要時操縱或奪取經濟和社會的制高點 [^13]。 此外,這兩種威脅相互交錯:專制政體越來越善於利用社交媒體和虛擬通貨的「混亂」,在民主國家撒下種子製造分裂和衝突。集中化社交平台利用 AI 極大化用戶對服務的熱度,往往造成爭議資訊和意見分群,導致了離心傾向。然而,即使在這兩種威脅並未積極互補,並且在意識形態多方面衝突的情況下,這兩股力量都對民主社會施加了壓力,並破壞了人們對民主的信心。這種不信任的發展,讓現在許多先進民主世界的信任指數已經降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 -57,10 +59,10 @@ 這種倒退表現在四個方面: -1. **科技反感(techlash):**民主國家的公眾輿論與政策制定者對大型科技公司,甚至式許多技術專家懷著敵意,這種趨勢通常被稱為「科技反感」。 -2. **減少投資:**民主國家已大幅減少對資訊技術發展的直接投資 -3. **發展遲緩:**民主國家在公共部門的應用,或是需要公共部門大量參與的資訊技術進展相對遲緩。 -4. **未能支持技術持續發展:**與此相關的是,大多數科技專家都認為,公眾參與、監管、支持對於技術永續發展式至關重要,然而民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解決這些因素遇到的問題,反而把重點放在根深柢固的社會和政治問題 [^14]。 +1. **科技反感(techlash):** 民主國家的公眾輿論與政策制定者對大型科技公司,甚至式許多技術專家懷著敵意,這種趨勢通常被稱為「科技反感」。 +2. **減少投資:** 民主國家已大幅減少對資訊技術發展的直接投資。 +3. **發展遲緩:** 民主國家在公共部門的應用,或是需要公共部門大量參與的資訊技術進展相對遲緩。 +4. **未能支持技術持續發展:** 與此相關的是,大多數科技專家都認為,公眾參與、監管、支持對於技術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然而民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解決這些因素遇到的問題,反而把重點放在根深柢固的社會和政治問題。[^14]。 2010 年代,公眾和政策制定者對技術的態度明顯轉向負面。雖然社群媒體和網際網路在 2000 年末和 2010 年初被視為促進開放和參與的力量,但是到了 2010 年末,它們開始被社會輿論撻伐,並在某些民意調查中被歸咎為上述許多弊端的罪魁禍首 [^15]。這種態度的轉變也許在在菁英階層的態度上看的最清楚,關於技術的暢銷書占據了主導地位,例如凱西.奧尼爾(Cathy O'Neil)的《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和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na Zuboff)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以及《[智能社會:進退兩難](https://www.thesocialdilemma.com/)》(The Social Dilemma)等電影。這些作品左右了公眾輿論與各階層的政治領導人,例如左派的傑雷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和右派的喬許.霍利(Josh Hawley),讓他們對科技行業採取了愈趨悲觀和激進的基調。「科技反感」的興起正擴寫了這些擔憂的存在,而「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興起進一步強化了這個現象,透過利用社群媒體、社交平台攻擊或降低知名人士的文化價值,並且特別針對科技行業的領袖人士。 @@ -162,7 +164,7 @@ Golden -**圖 Y,資料來源:Roger Gordon,《美國經濟增長的興衰》** +圖 Y,資料來源:Roger Gordon,《美國經濟增長的興衰》 ### 停滯與不平等 @@ -192,7 +194,7 @@ ### 我們磨損的社會契約 -在圍繞著專家統治和放任主義的相關發展中,因為經濟條件最容易量化,所以也最容易引起關注。然而,在其他更深層、更隱蔽且最破壞性的是對信賴、信心和信任的侵蝕,而社會對民主與技術的支持正是奠基於信賴、信心和信任。 +這兩種意識形態雖然往往以溫和的形式呈現,但在圍繞著專家統治和放任主義的相關發展中,因為經濟條件最容易量化,所以也最容易引起關注。然而,在其他更深層、更隱蔽且最破壞性的是對信賴、信心和信任的侵蝕,而社會對民主與技術的支持正是奠基於信賴、信心和信任。。 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一直在下降,所有的民主國家在過去十五年裡都是如此,尤其是美國和發展中的民主國家。在美國,對民主的不滿已經從過去三十年的邊緣意見(低於 25%)轉變為主流意見 [^31]。儘管沒有一致的衡量標準,但對於科技、特別是領先科技公司的信任度也同樣在下降。在美國,科技行業在 2010 年代初期和中期都曾被視為在經濟範疇中最重要的產業。時至今日,公共事務委員會(Public Affairs Council)、美國晨間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Pew 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和愛德曼全球信任度調查(Edelman Trust Barometer)等組織的調查報告卻都顯示出,科技業已經成為最不受信任的產業之一 [^32]。 From a04cb38bf2f3f31ac6167e239fc853acc124239c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G <127704303+giselechou@users.noreply.github.com> Date: Sun, 8 Sep 2024 11:39:57 +0800 Subject: [PATCH 3/4] =?UTF-8?q?Update=203-2-=E7=9B=B8=E9=80=A3=E7=9A=84?= =?UTF-8?q?=E7=A4=BE=E6=9C=83.md?= MIME-Version: 1.0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修改文字<=>出版品 --- ...43\347\232\204\347\244\276\346\234\203.md" | 116 +++++++++--------- 1 file changed, 59 insertions(+), 57 deletions(-) diff --git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3-2-\347\233\270\351\200\243\347\232\204\347\244\276\346\234\203.md"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3-2-\347\233\270\351\200\243\347\232\204\347\244\276\346\234\203.md" index 57fd0517..8015612b 100644 ---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3-2-\347\233\270\351\200\243\347\232\204\347\244\276\346\234\203.md" +++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3-2-\347\233\270\351\200\243\347\232\204\347\244\276\346\234\203.md" @@ -6,132 +6,134 @@ --- -> 工業和科技發明,創造了相關行為模式手段的變化,從根本上改動了其間接後果的數量、特性和地點。然而這些變化是政治形式的外在表現,政治形式一旦確立,就會依循自身的動力而持續下去。因這些變化而產生的新興公眾,長期以來一直是初創狀態、未組織化的,因為它並無法套用在既成的政治機構。後者如果是精心設計的和制度化良好,則會阻礙新興公眾的組織。這些阻礙了國家新形式的發展,但如果社會生活更具有流動性,更少地積累在既定的政治和法律模式中,這種發展形式可能會迅速發生。公眾必須打破現有的政治形勢來發展自身。這很難做到,因為這些形式本身就是實施變革的常規手段。產生政治形式的公眾正在消失,但權力和佔有的渴望仍掌握在即將消失的公眾所建立的官員和機構制度手中。這就是為什麼國家形式的改變往往只能通過革命來實現。-- John Dewey,《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公眾及其問題)》,1927 年 +>「工業和科技發明,創造了改變相關行為模式的手段,並從根本上改變了其間接後果的數量、特性和地點。這些變化是政治形式的外在體現,政治形式一旦確立,就會依循自身的動力持續運作。由這些變化帶來的新興公眾,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初創和未組織化的狀態,因為它無法套用在既有的政治機構。後者如果是精心設計的且制度化良好,則會阻礙新興公眾的組織。這些因素阻礙了國家新形式的發展,但如果社會生活更具流動性,更少受制於既定的政治和法律模式,這種形式可能會迅速發展。公眾必須打破現有的政治局面來發展自身。這很難做到,因為這些形式本身就是實施變革的常規手段。產生政治形式的公眾正在消失,但權力和佔有的渴望仍掌握在即將消失的公眾所建立的官員和機構制度手中。這就是為什麼國家形式的改變往往只能透過革命來實現。」-- 約翰·杜威(John Dewey),《公眾及其問題》(ThePublicandIts Problems),1927年[^TPP] + +[^TPP]: Scott Horton,“Holmes – Life as Art,”Harper’s Magazine (May 2, 2009). https://harpers.org/2009/05/holmes-life-as-art/. --- -正如自然科學在 20 世紀發生巨大的變革,發現了世界的多元、多尺度特性,在社會科學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進展。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是美國乃至全球最暢銷和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出版作者,他以對私有財產的尖銳批判而聞名於世。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是社會學的創始倡議者之一,他提出了「網絡」概念,更以此批判個人主義的身分概念。約翰·杜威(John Dewey)被公認為美國最偉大的民主哲學家,他認為,標準化的國家與國家機構,只碰到了民主真實訴求的最表面。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創造了「模控學」(cybernetics)一詞,用於研究此類豐富的交互系統。通過感知其所突顯的邊框侷限性,我們可以依照如此來想像在盒子外的社會世界。 +在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經歷了巨大的變革,發現了世界的多元和多尺度特性。同樣地,在社會科學領域也出現了類似的進展。亨利·喬治是美國乃至全球最暢銷和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作者,他以對私有財產的尖銳批判而聞名於世。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是社會學的創始倡議者之一,他提出了「網絡」(web)概念,並以此批判個人主義的身分概念。約翰·杜威被公認為美國最偉大的民主哲學家,他認為,標準化的國家與國家機構,只觸及了民主真實訴求的最表面。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創造了「模控學」(cybernetics)一詞,用於研究此類豐富的交互系統。透過感知其所突顯的邊框局限性,我們可以想像超越在這些框架之外的社會世界。 + + ### 現代性的局限 -私人財產、個人身分和權利、民族國家民主。這些,是大多數現代的自由民主國家的存在基礎。然而,它們的根本是建立在一元原子論的基礎上。個人是原子,民族國家是連接各個原子的而成的一個整體。每個公民在綜觀的整體看來都是平等和可被替換的。而不是被視為構成社會結構的關係網絡的拓樸而存,每個國家都只是其中的一個社會群體。政府機構被視為與自由的個人相互連接、無中介的關係,儘管,在某些情形下,聯邦機構和其他的關聯機構(如城市、宗教或家庭)會介入其中。 +私人財產、個人身分和權利、民族國家民主。這些是大多數現代的自由民主國家存在的基礎。然而,它們的根基建立在一元原子論的基礎上。個人被視為原子,民族國家則是這些原子所組成的整體。綜觀來看,每個公民都是平等且可替換的。而不是被視為構成社會結構的關係網絡的一部分,每個國家都只是社會群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儘管在某些情形下,政府機構和其他的關聯機構(如城市、宗教或家庭)會介入其中,但政府機構大體被認為與自由的個人建立直接、無中介的關係。 -現代社會的三個基本制度最鮮明的體現了此一結構:財產、身分和投票。我們將說明在每個情景中是如何作用的,再一步探討多元社會科學如何挑戰一元原子論的侷限,並替其找尋出路。 +現代社會的三個基本制度最鮮明的體現了這一結構:財產、身分和投票。我們將說明在每個情景中是如何作用的,再進一步探討多元社會科學如何挑戰一元原子論的局限,並找尋其可能的出路。 #### 財產 -簡單又廣為人知的私有財產形式,是全世界民主國家最常見的所有權形式,對此形式大多數的限制和強加都是政府實施的。多數房屋歸屬個人或家庭所有、或規出租給他人或家庭的房東所有。大多數非政府集體所有制採與標準故份公司的形式,遵循著一股一票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原則。雖然,基於社區利益對私有財產所有者的權利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但這些限制絕大多數採取的方式為國家、省/州和地方/市等少數政府層面進行監管的形式。 +簡單又廣為人知的私有財產形式,是全世界民主國家最普遍的所有權形式,這種形式的限制和規範主要都是由政府實施的。多數房屋歸屬個人或家庭所有、或由出租給他人或家庭的房東所有。非政府的集體所有制大多採取標準股份公司的形式,遵循著一股一票和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原則。儘管基於社區利益,對私有財產所有者的權利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但這些限制絕大多數採取國家、省/州和地方/市等少數政府層面進行監管的形式。[^HSP] 這些做法,與歷史上大多數人類社會的財產制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HSP]: Carlo Rovelli, “The Big Idea: Why Relationships Are the Key to Existence.” The Guardian, September 5, 2022, sec. Books.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2/sep/05/ the-big-idea-why-relationships-are-the-key-to-existence. + #### 身分 -在漫長歲月裡,人們出生在以親屬制度為基礎的家庭中。以親屬為基礎的制度上提供了一切、生計、寄託和意義,而且在大多數情形下是不可避免的。不需要 "官方文件",它們並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你的出生在社會宇宙中的一個地方,在那裡與你認識、和認識你的人互動一生。這些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的制度在歐洲這塊大陸開始被打破,約莫 500 年前開始,天主教會強制推行禁止表親婚姻的婚姻制度與家庭習俗。這就是約瑟夫·亨里奇(Joseph Henrich)在他的《世界上最怪異的人:西方如何在心理上變得特別和繁榮》著作中所闡述的[^WEIRDest],也是今日大眾所認識的西方的萌芽。 +在過去的漫長歲月裡,個人出生在以親屬制度為基礎的家庭中。這種制度提供了一切生計、寄託和意義,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官方文件」並不需要,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人們很少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並在那裡與認識的人互動一生。約莫五百年前,這種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的制度在歐洲大陸開始被打破,天主教會強制推行禁止表親婚姻的婚姻制度與家庭習俗。這就是約瑟夫.亨里奇(Joseph Henrich)在《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WEIRDest]中所闡述的,也是今日大眾所認識的西方的萌芽。 [^WEIRDest]: Joseph Henrich, _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ow the West Became Psychologically Peculiar and Particularly Prosperous_, (New York Macmillan, 2010). -到 1100 年,新型的自願結社機構開始出現了,修道院、大學、特許市鎮、行會出現,填補了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的機構所留下的空白。瘟疫帶走了總人口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它也擾亂了社會秩序。這些新的社會形態也催生了一種新的心理,即:人們將自己視為「個人」(他們可以完全離開家庭,去一個遙遠的小城鎮或加入一個修道院),因人們主要與非親屬交往,非個人的親社會性出現且成為常態。這些新的制度和非親屬的廣泛交往也形塑了前資本主義市場、早期契約法和植根於契約規則的治理過程的出現。 +直到 1100 年,新型的自願結社機構開始出現,包括修道院、大學、特許市鎮和行會,填補了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的機構所留下的空白。瘟疫造成了總人口三分之一的損失,對社會秩序造成巨大的影響。這些新的社會形態也催生了一種新的心理狀態,即人們將自己視為「個人」,他們可以完全離開家庭,去一個遙遠的小城鎮或加入一個修道院。因人們主要與非親屬交往,非個人的社會性也開始出現且成為常態。這些新的制度和非親屬的廣泛交往也形塑了前資本主義市場、早期契約法,以及以契約規則為基礎的治理方式的出現。 -你在哪裡、你適合在哪裡,不再「順從」於親屬關係。因此,隨著人們開始往四處流動,新的機構形成了以文本為基礎的系統以記錄誰屬於他們,誰接受了教會的洗禮、誰是城鎮居民、誰是行會成員、誰是軍隊士兵、誰是醫院病人等等。自由民主國家的身分系統植根於教會在日誌中紀錄洗禮的慣例習俗。從十五世紀開始,經過了幾個世紀演化,逐漸轉變為由國家管理的制度,一個人出生的登記並向父母發放出生證明。出生證明這一個文件仍然是所有其他國家頒發的身分證件(如:駕駛執照、國民身分證、稅號/退休金號、護照)的基礎文件。 +一個人在哪裡、一個人適合在哪裡,不再「順從」於親屬關係。隨著人們開始四處流動,新的機構形成了以書面紀錄為基礎的系統,以確定個人的身分,例如誰接受了教會的洗禮、誰是城鎮居民、誰是行會成員、誰是軍隊士兵、誰是醫院病人等等。自由民主國家的身分系統,起源於教會在日誌中記錄洗禮的慣例。從十五世紀開始,這個制度經過了幾個世紀的演變,逐漸轉變為由國家管理的制度,一個人的出生被登記並發放出生證明給父母。出生證明成為了所有其他國家頒發的身分證件(如:駕駛執照、國民身分證、稅號/退休金號、護照)的基礎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普遍出生登記是近期才出現的現象。美國在 1940 年才落實。1987 年,美國聯邦政府開始與進行出生登記的縣級政府合作,實施出生人口統計,對政府安全號碼進行普遍登記制度;這也與一項新的稅相吻合,該法要求父母申報納稅的子女必須擁有社會安全號碼。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仍未普及出生登記。 +值得注意的是,普遍的出生登記是近期才出現的現象。美國直到 1940 年才落實全國性的出生登記制度。1987 年,美國聯邦政府開始與縣級政府(county)合作,實施全國性的出生人口統計,同時推行普遍的政府安全號碼登記制度。這也與一項新的稅收制度相互配合,要求父母申報納稅的子女必須擁有社會安全號碼。然而,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尚未普及出生登記制度。 -這些文件的實踐,意味著身分的某些方面,可以從個人直接關係中剝離出來,與國家建立新的正式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出生時的初次登記和隨後在成年早期簽發文件的二次登記。國家簽發的這些文件也是許多其他類型機構的基礎信任錨點,這些機構在人們登記/註冊時會要求人們提供文件。 +這些制度的實施,意味著身分的某些方面可以從個人直接關係中分離出來,與國家建立新的正式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出生時的初次登記,以及成年早期簽發文件的二次登記。這些由國家簽發的文件也成為許多其他機構的信任依據,這些機構在人們登記/註冊時會要求提供相關文件。例如:兒童運動隊(確定年齡)、宗教機構(在與兒童一起工作之前進行背景調查)、雇主(確認姓名、稅號和工作資格)、教育機構(確認姓名和出生日期)、醫療保健提供者(確認姓名和出生日期)、邊境檢查官員(確認姓名、出生日期和公民身分)。這些證件是對個人的抽象描述,但具有普遍性,使人們能夠在世界上自如地行動。相較於基於「他們認識誰」或「他們適合哪裡」的狹隘親屬社會關係,這些證件代表了相對於國家的抽象的普遍意義上的人的身分。這些文件的實踐,意味著身分的某些方面,可以從個人直接關係中剝離出來,與國家建立新的正式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出生時的初次登記和隨後在成年早期簽發文件的二次登記。國家簽發的這些文件也是許多其他類型機構的基礎信任錨點,這些機構在人們登記/註冊時會要求人們提供文件。 -舉例包括了:兒童運動隊(確定年齡)、宗教機構(在與兒童一起工作之前要求他們對人們進行背景調查)、雇主(確認姓名、稅號和工作資格)、教育機構(確認姓名和出生日期)、醫療保健提供者(確認姓名和出生日期)、邊境檢查的官員(確認姓名、出生日期和公民身分)。這些證件是關於人的抽象表述,但具有普遍性,使人們能夠在這世界上游刃有餘。而不是基於 "他們認識誰" 或 "他們適合哪裡",在一個以親屬關係為邊界的狹隘的社會宇宙中,而是做為相對於國家的抽象的普遍意義上的人。 +觀察這些結構,它們與大多數人類歷史和多數地方的結構大相徑庭。在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地區,人們出生在一個大家庭中,基本上無法脫離這個家庭和他所處的環境。然而,在「WEIRD」(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即:西方、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社會中的創新,意味著人們首次可以脫離自己所處的情景,從一所大學轉到另一所大學,從一個城鎮搬到另一個城鎮,或者離開一個行會並在新的行會接受培訓,這成為了生活的正常部分。 -這樣看這些結構,它們與大部分的人類歷史和多數地方的結構大相徑庭。然而,在人類歷史上與大部分地區,人們出生在一個大家庭中,基本上永遠無法離開這個家庭和他所處的環境。「WEIRD(西方、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 社會的創新,意味著人們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可以脫離他們所處的情景,從一所大學進入另一所大學,從一個城鎮駛往另一個城鎮,或者離開一個行會並在一個新的行會中接受培訓,做為生活的正常部分。 +在自由民主國家中,最常見的身分識別與驗證機制包括護照、身分證或其他由政府頒發、具有類似用途的證件(如駕照或社會安全卡),即使這些證件最初是用於其他目的。另外,一小部分由政府頒發的重要證件(如出生登記和結婚證書),以及對鑰匙或智慧手機等實體物品的控制,也越來越常見。姓名通常遵循著一種標準結構,即父系姓氏加上父母為孩子取的名字。另一個重要的證書——教育證書——則更加多樣化,因為有大量的培訓課和教育機構提供證書。然而,即使是學歷認證,也幾乎都符合某種限制性的結構,意味著它是少數「學位」之一,源於具有特定「Carnegie unit」結構的課程(即與教師一起學習120個小時)。 -在自由民主國家中,最常見的身分識別與驗證機制是護照、身分證或其他具有類似用途、由政府頒發的證件(比如:駕照或社會安全卡),即使這些證件最初是使用在其他目的上 ; 還有一小部分政府頒發的重要證件(比如:出生登記和結婚登記),以及對鑰匙或智慧手機等實體物件的控制,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常出現。姓名通常遵循著一種標準結構:典型的父系姓氏,與父母在孩子出生時起的名字相結合。另一個重要的證書——教育制度——則更加多樣化,因為有大量的培訓課和教育機構提供證書。然而即使是學歷認證,也幾乎都符合一種限制性的結構,意味著它是少數 "學位" 中的一種,其來自於具有特定的「Carnegie unit」結構的課程(據定義上說,與教師一起學習 120 個小時)出現的。 - -我們有機會,將這些國家機構至其他正式機構的文件,拓展到相近機構與網絡機構。目前,我們正在努力開發共同的方法,以支持在「開放認可」社群中開展這項工作的社群。 +我們有機會將這些國家機構與其他正式機構的文件,拓展到相近機構與網路機構。目前,我們正在致力開發共同的方法,以支持在「開放認可」社群中開展這項工作的社群。 Science #### 投票 -大部分的自由民主國家,「一人一票」原則被視為民主進程的神聖核心。當然,各種代表制(聯立制與單一選區制)、制衡機制(兩院制與一院制、議會制與總統制)以及聯邦制的程度都以多種方式變化和組合。憑著多數決或超級多數決,就可以無視於組織的社會組成,而做成決定的想法,是人們通常理解民主的核心。 - -當然,也有一些有限的例外情況,在許多方面證明了此一規則。最明顯的兩個例子是「遞減比例」(degressive proportionality)和「協商民主」(consociationalism)。許多聯邦制國家(如美國)採用了比例遞減原則,我們稍候將再次討論這一個原則:即相對於人口而言,較小的次單位(例如全國投票中的省份)相對的在代表其人口時被過度表示。 +大部分自由民主國家將「一人一票」原則視為民主進程的神聖核心。當然,代表制(包括比例代表制與單一選區制)、制衡機制(兩院制與一院制、議會制與總統制)以及聯邦制的程度都以多種方式變化和組合。憑著多數決或絕對多數決,就可以無視於組織的社會組成而做成決策的想法,是人們通常理解民主的核心。 -一些國家還有聯合結構,其中指定的社會群體(如宗教或政黨)同意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分享權力,從而確保即使某個群體的投票占比下降,他們也能保留一些歷史權利。從而確保即使某個群體的投票占比下降,他們也能保留一些歷史權利。然而,這些反例很少,且通常是持續爭議的主題,有很大的政治壓力要求朝向一人一票的標準方向進行「改革」。 +當然,也存在一些有限的例外情況,在許多方面證明了這一規則的例外性。最明顯的兩個例子是「遞減比例」(degressive proportionality)和「協商民主」(consociationalism)。許多聯邦制國家(如美國)採用了比例遞減原則:即相對於人口而言,較小的次單位(例如全國投票中的省份)在代表其人口時被過度表示。我們稍後將再次討論這個原則。 -再一次,這也與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歷史上大部分的決策結構形成了鮮明對比,包括那些涉及廣泛和多樣化的代表。 +一些國家還有聯合結構,其中特定的社會群體(如宗教或政黨)同意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分享權力,從而確保即使某個群體的投票占比下降,他們也能保留一些歷史權利。然而,這些例子很少,且通常帶有爭議,面臨很大的政治壓力要求朝向一人一票的標準方向進行「改革」。同時這也與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歷史上的決策結構形成了鮮明對比,包括那些涉及廣泛和多樣化的代表。 -因此,與大部分的人類歷史和經驗對比之下,多數自由民主國家的公共行政標準形式是期望財產主要做為個人(或家庭)持有財產、和另一種是追求利潤的商業企業,而對二者的大部分檢控由政府實施執行。這種制度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期間開始發展,當時,傳統的、以公地為基礎的財產制度、以社區為基礎的身分和多部門代表被掃地出門,而成為現代國家的 「理性」 和「現代性」。這個系統在十九世紀的工業和殖民時期鞏固並真正征服了世界,並在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那裡被封為典範。它在二十世紀中期的「極端現代主義」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呈現,當時財產被進一步合理化為規則的形狀和尺寸,身分文件被生物識別技術加以強化,而一人一票的制度被推廣到廣泛的組織。 +因此,與人類歷史和經驗相比,多數自由民主國家的公共行政標準形式期望財產主要由個人(或家庭)持有,另一部分則是由追求利潤的商業企業擁有,而政府負責大部分的監管與檢控。這種制度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期間開始發展,當時,傳統的、以公地為基礎的財產制度、以社區為基礎的身分和多部門代表制度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國家的「理性」和「現代性」。這個系統在十九世紀的工業和殖民時期得到鞏固並真正征服了世界,並在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那裡被封為典範。在二十世紀中期的「極端現代主義」中,這一制度達到了顛峰,財產被進一步合理化為一切事物的尺度與規格,身分文件則透過生物識別技術加以強化,一人一票的制度也被廣泛應用到各個組織中。 -世界各地的政府和組織採用這些系統有一些很好的理由。它們簡單易行,因此具有可擴展性;它們使來自非常不同背景的人能夠迅速了解對方,從而進行富有成效的互動。基於公有財產的制度會抑止創新,而私有財產則通過減少那些可能阻礙變革的人來替發展和貿易掃清了道路。如果沒有一個單一、統一、清晰的權利資料庫,社會福利計畫的管理者將會很難提供廣泛的養老金和失業救濟。而要達成向美國憲法那般的微妙妥協,更不用說那些足以跟上現代世界複雜性的妥協,很可能會破壞民主政府擴展的可能性。 +世界各地的政府和組織採用這些系統有一些很好的理由。首先,它們簡單易行,具有可擴展性;其次,這些系統讓不同背景的人能夠迅速了解對方,讓互動更有成效。另外,公有財產的制度會抑止創新,而私有財產則透過減少可能阻礙變革的人,替發展和貿易掃清了道路。如果沒有一個單一、統一、清晰的權利資料庫,社會福利計畫的管理者很難提供廣泛的養老金和失業救濟,更不用說那些為了跟上現代世界複雜性的妥協,很可能會對民主政府擴展的可能性造成破壞。 -事實上,這些制度是讓現代富裕的自由民主國家崛起、繁榮和統治的核心,就像牛頓力學和歐幾里得幾何學的見解,給了這些文明席捲地球的物理力量。然而,正如歐幾里得-牛頓的世界觀被證明是嚴重有限和幼稚的一樣,多元社會科學也是透過強調一元化原子主義社會體系的侷限而誕生的。 +事實上,這些制度是現代富裕的自由民主國家崛起、繁榮和統治的核心,就像牛頓力學和歐幾里得幾何學的見解,為這些文明席捲地球提供了物理力量。然而,正如歐幾里得—牛頓的世界觀被證明是嚴重有限和幼稚的一樣,多元社會科學也是透過強調一元化原子主義社會體系的侷限而誕生的。 ### 亨利·喬治與網絡價值 -我們對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記憶可能更為深刻,然而亨利·喬治可說是綜其一生與生後,對於近代影響最深遠的社會思想家。做為多年來除了《聖經》以外最暢銷的英文書籍《進步與貧困》的作者,喬治激發了、可以說創立了二十世紀初許多最成功的政治運動,甚至擴及了文化藝術,包括: +比起亨利.喬治,我們對卡爾.馬克思(Karl Marx)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印象可能更為深刻,然而綜觀其一生與身後,亨利.喬治可說是影響近代最深遠的社會思想家。他的著作《進步與貧困》(Progress and Poverty)有許多年是除了《聖經》以外最暢銷的英文書籍,他啟發了、也可以說創立了二十世紀初許多最成功的政治運動,甚至擴及到文化藝術,包括: -- 作為紐約市長選舉中幾乎成功的聯合工黨候選人,他影響了美國中左翼政治; -- 進步運動和社會福音運動,這兩個運動的名稱都可回溯至喬治的貢獻; -- 創立中華民國的國民革命,其創始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來自喬治,就像列寧和毛澤東從馬克思那裡汲取了養分一樣,導致(連動)了今天臺灣對喬治思想的持續崇敬; -- "大富翁" 遊戲起源於 "地主遊戲" 這一種教育手段,旨在說明另一套規則如何能夠規避壟斷並實現共同繁榮。 +- 作為幾乎成功當選紐約市長的聯合工黨候選人,他對美國左翼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進步運動(progressive movements)和社會福音運動(social gospel movements)這兩個名稱的起源都可追溯到亨利.喬治的貢獻。 +- 就像列寧和毛澤東從馬克思那裡汲取了靈感一樣,國民革命的創立者孫逸仙的「三民主義」受到了亨利.喬治的影響,這導致了今天臺灣持續崇敬亨利.喬治的思想。 +- 「大富翁」遊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地主遊戲」,這是一種教育工具,旨在說明一套替代規則如何能夠避免壟斷並實現共同繁榮。 -亨利·喬治撰寫了許多專題作品,助於倡議無記名投票等理念。而他最出名的則是主張對土地徵收 "單一稅" ,他認為,土地的價值永遠不可能屬於個人所有。其最有名的描繪,是讓讀者想像一片開闊的大草原,草原上到處是美麗而同質成份的土地,定居者來到這裡後,為她的家庭隨意選擇了一塊遼闊的土地。當未來的定居者到來時,他們會選擇在第一位定居者附近作為居所,以便享受陪伴、分工並且共享學校和水井等設施資源。隨著更多的定居者的到來,他們繼續選擇群居的形式,土地的價值也隨之攀升。在幾代人之後,第一批定居者的後代發現自己是繁華都市中心大部分地區的地主,他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富有的令人無法想像,只是因為一座大城市就建在他們周圍。 +亨利.喬治撰寫了許多專題作品,促進了無記名投票等理念的提倡。而他最著名的是主張對土地徵收「單一稅」,因為他認為土地的價值永遠不可能屬於個人所有。他最具代表性的描述之一,是讓讀者想像一片廣袤的草原,上面遍布美麗但同質的土地。當定居者來到這裡後,為他的家庭隨意挑選了一塊寬闊的土地。當未來的定居者到來時,他們會選擇在第一位定居者附近安家,以便享受陪伴、分工並且共享學校和水井等設施資源。隨著更多的定居者的到來,他們繼續採取群居的方式,土地的價值也隨之攀升。在幾代人之後,第一批定居者的後代發現自己是繁華都市中心大部分地區的地主,他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變得極為富有,僅僅因為一座大城市就建立在他們周圍。 -喬治堅持認為,這些土地的價值無法就如此簡單的被劃分予該家族:這是一種集體產品,應該被徵稅,而這種稅收不僅只是劃分,且對於經濟發展極其重要,這一點尤其被後來的經濟學家強調,包括本書作者之一在內。此類稅收,尤其像臺灣那樣經過精確設計的稅收,可以確保土地資產所有者必須將他們的資產用於生產性用途,或讓其他人這麼做。這些所提供的收入可以支持共享基礎設施(如學校和水井),這也讓土地更加增值,這樣的觀念被稱為「亨利·喬治定理」。 +亨利.喬治堅持認為,這些土地的價值無法如此簡單地劃分給該家族:這是一種集體產品,應該被徵稅,而這種稅收不僅只是劃分,且對於經濟發展極其重要,這一點尤其被後來的經濟學家強調,包括本書作者之一在內。這類稅收,特別是像臺灣那樣經過精確設計的稅收,可以確保土地資產所有者必須將他們的資產用於生產性用途,或讓其他人這麼做。這些收入可以支持共享基礎設施(如學校和水井),也有助於土地增值,這一觀念被稱為「亨利.喬治定理」。 -不過,儘管這樣的論點,被證明對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具有吸引力,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遠比它可以回答的要多得多。僅可以說,土地不屬於個人所有者,但無法清楚說明土地究竟屬於誰、或是屬於何者。城市?民族國家?整個世界? +儘管這樣的論點對托爾斯泰(Leo Tolstoy)到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具有吸引力,但在實踐中提出的問題遠比它能回答的要多得多。我們可以說土地不屬於個人所有,但無法清楚說明土地究竟屬於誰、或是屬於何者。城市?民族國家?整個世界? -鑒於這是一本關於資訊技術的書,舊金山灣區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證。本書兩位作者和喬治本人都曾在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在這裡有著世界上最昂貴的土地。而這片土地的巨大價值屬於誰呢? +考慮到這是一本關於資訊技術的書,舊金山灣區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本書的兩位作者和亨利.喬治本人都曾在這裡生活過一段時間,這裡擁有世界上最昂貴的土地。然而,這片土地的巨大價值究竟屬於誰呢? -- 當然,這些價值不會直接歸於那些因為運氣、有幸目睹電腦產業在周圍發展起來,且又剛好擁有這些房屋的屋主。那麼,也許應該分配給附近各個城鎮?許多改革者主張,這些城鎮本來就是分落四散的、也往往會阻礙發展,因此這些土地價值倍增的奇蹟,很難就這麼被劃分為它們的貢獻。 -- 或許,是史丹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許多學者將矽谷的活力成因主歸功於這兩所大學。當然,這兩所大學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將灣區土地的全部價值歸功於兩所大學是很奇怪的見解,特別是它們是在美國政府的財政支持,以及全國其他大學的協作下取得成功的。 -- 也許是加利福尼亞州?但是國防工業、創造網際網路的學研複合體(如下所述)和政治機構等等作用,可以說都遠大於州級政體所創造的任何作用。 +- 當然,這些價值不會直接歸屬於那些因僅僅為運氣好、有幸目睹電腦產業在周圍發展起來,並恰好擁有這些房產的屋主。那麼,也許應該將價值分配給附近的各城鎮?許多改革者主張,這些城鎮本來就是分散的,且經常阻礙發展,因此這些土地價值倍增的奇蹟很難就這麼歸功於它們的貢獻。 +- 或許應該歸功於史丹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許多學者將矽谷的活力歸因於這兩所大學。當然,這兩所大學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將整個灣區土地的價值都歸功於兩所大學似乎有點奇怪,特別是考慮到它們是在美國政府的財政支持以及全國其他大學的合作下取得成功的。 +- 也許是加利福尼亞州?但是國防工業、創造網際網路的學研複合體和政治機構等等的作用,可以說都遠遠超過了州級政府的影響。 - 那麼是美國嗎?不過當然,軟體產業和網際網路是全球現象。 -- 那是屬於全世界嗎?除了根本不存在可以有意義的接受和分配這些土地價值的世界政府之外,將所有土地的價值抽象到這樣的高度,也是一種等於放棄討論的方式:顯然,對於軟體產業的價值來說,上述許多實體都比簡單的「整個世界」更為相關;如果我們持續抽象下去,結果總是全球政府管理一切。 +- 那是屬於全世界嗎?除了根本不存在可以有意義的接受和分配這些土地價值的世界政府之外,將所有土地的價值抽象化到這樣的高度,也等於放棄了討論。顯然,上述選項都比「全世界」與軟體產業的價值更相關;如果不斷採取這種抽象討論,結果總是全球政府管理一切。 -而讓問題更加複雜的則是,財產上獲得的收益只是其所有權的一部分。法律學者通常將財產描述為一組權利的綑綁:「使用權」(進入/存取土地的權利)、「擁有權」(建置或處理土地的權利)、「收益權」(從中獲利的權利)。誰在什麼情況下可被允許進入灣區的土地? 誰應該被允許在灣區土地上建設、或是向他人出售可如此行動的獨家權利?在喬治的著作中並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更不用說解決了。從這一點來思考,他的作品更像是一份邀請,幫助我們得以超越私有財產制度它提供的簡單答案,這也或許是為什麼他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只在愛沙尼亞和臺灣等少數國家(誠然非常成功)得到部分實施的原因。 +而讓問題變得更複雜的是,財產上獲得的收益僅僅是其所有權的一部分。法律學者通常將財產描述為一系列權利的組合:「使用權」(進入/訪問土地的權利)、「所有權」(建置或處理土地的權利)、「收益權」(從中獲利的權利)。誰有權進入灣區的土地?誰應該被允許在灣區土地上建設或出售這樣的獨家權利?在亨利.喬治的著作中並未考慮到這些問題,更不用說解決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作品更像是一份邀請,讓我們超越私有財產制度提供的簡單答案,這也或許是他的思想極具影響力,但只在愛沙尼亞和臺灣等少數國家(誠然非常成功)部分實施的原因。 -- 喬治邀請我們思考和想像設計的世界,是一個「網絡化價值」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不同規模的實體(大學、城市、民族國家等)都在不同層次上為創造價值做出了貢獻,就像電波和神經元網絡在不同程度上為粒子在不同位置被發現的概率或思想在頭腦中發生的概率做出了貢獻一樣,就正義和生產力而言,資產和價值應該在不同程度上屬於這些網絡。就這個意義上,喬治是多元社會科學的創始者。 +- 亨利.喬治邀請我們思考和想像設計的世界,是一個「網絡化價值」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不同規模的實體(大學、城市、民族國家等)都在不同層次上為價值創造做出了貢獻。就像電波和神經元網絡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粒子在不同位置和思想在頭腦中出現的機率一樣,從正義和生產力上來說,財產和價值都應該在不同程度上屬於這些網絡。由此意義而言,亨利.喬治可說是多元社會科學的創始者。 ### 齊美爾,多元交織的個體/分身 -如果說,喬治的著作中隱含著網絡思想,那麼大西洋彼岸的另一位思想家則將其更為明確化且意外地證明出了。格奧爾格·齊美爾 (Georg Simmel),他是二十世紀初的德國社會學家,他也是社會網絡思想的先驅者,開創了關於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概論。他的作品被誤譯為「web」,這個詞最終承載了全球的資訊。在 1955 年翻譯齊美爾的經典著作《社會學》一書時,賴因哈德·班迪克(Reinhard Bendix)選擇將齊美爾的想法描述為「社交關係網」,而不是他所說的 "幾乎毫無意義" 的直接翻譯:"社交圈的交集"[^Soziologie]。如果他做出不一樣的翻譯選擇,也許當代的尖端技術概念「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會和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概念「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互相交換名稱:人們會談論交織的「資訊圈」,以及社會的「壓迫網」。[^InfluenceOfSimmel] +如果說亨利.喬治的著作中隱含著網絡思想,那麼大西洋彼岸的另一位思想家則更明確且出乎意料地證明了這一點。這位思想家就是德國社會學家格奧格.齊美爾,他是二十世紀初社會網絡思想的先驅者,開創了關於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的概念。他的作品被誤譯為「web」,最後又成為「worldwide」。1955年,賴因哈德.班迪克(Reinhard Bendix)翻譯齊美爾的經典著作《社會學》(Soziologie)一書時,他選擇將齊美爾的想法描述為「社交關係網」(web of group-affiliations),而不是他所謂「幾乎毫無意義」的直譯「社交圈的交集」(intersection of social circles)。如果他做出不同的翻譯選擇,也許當代的尖端技術概念「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會和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概念「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名稱互換:人們會談論交織的「資訊圈」,以及社會的「壓迫網」。[^InfluenceOfSimmel] -齊美爾的「多元交織」身分理論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可以取代傳統的個人主義/原子論,也可以取代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原子論」在當時的社會學中,以馬克斯·韋伯的研究為代表,對「放任主義」影響很大;「集體主義」則出現在卡爾·馬克思的思想中,並且對「專家統治」具有深度影響)。他認為這二者分別代表了對於更複雜的基礎理論的極度簡化/投射。 +齊美爾的「多元交織」身分理論提供了一種替代方案,可以取代傳統的個人主義/原子論,也可以取代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原子論」在當時的社會學中,以馬克斯.韋伯的研究為代表,對「放任主義」影響很大;「集體主義」則出現在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的思想中,並對「專家統治」產生深遠影響)。他認為這兩者都代表了對更複雜基礎理論的極度簡化/投射。 -在他看來,人類是與生俱來的社會性動物,並沒有原始、分離的個體身分。人類必須通過參與社會的、語言的、團結的群體,才能獲得自我意識、目標和意義。在簡單社會中(比如,孤立、農村或部落型態),人類終其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同一群人互動,或是如他所形容的,與同一個「社交圈」互動。這個圈子定義他們的(主要)集體身分,而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研究簡單社會的學者(例如,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在方法論上,都傾向於集體主義觀點。 +在他看來,人類是天生的社會性動物,沒有原始、獨立的個體身分。人類必須透過參與社會、語言、團結的群體,才能獲得自我意識、目標和意義。在簡單社會中(比如孤立的農村或部落),人類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內都與同一群人互動,或者如他所描述的,與同一個「社交圈」互動。這個圈子定義了他們的(主要)集體身分,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研究簡單社會的學者(例如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Marshall Sahlins〕)在方法論上傾向於集體主義觀點。 -然而,在更為複雜/城市/現代化的社會中,社交圈則顯得更為多樣。人們在某個圈子裡工作,在另一個圈子裡信仰敬神,在第三個圈子裡關心政治,和第四個圈子一同消遣,在第五個圈子裡為球隊加油,又自認被第六個圈子岐視排擠。這些多樣的認同,構成了一個人的身分。這些隸屬關係越多、越多樣化,其他人就越不可能恰好位於相同隸屬關係的交織處。 +然而,在更為複雜/城市/現代化的社會中,社交圈顯得更加多樣。人們可能在某個圈子裡工作,在另一個圈子裡信仰敬神,在第三個圈子裡關心政治,在第四個圈子與朋友一同消遣,在第五個圈子裡為球隊加油,同時可能感到被第六個圈子歧視排擠。這些多樣的認同構成了一個人的身分。隨著隸屬關係的增加和多樣化,其他人要恰好位於相同隸屬關係的交織處就變得越來越不可能。隨著這種情況的發展,人們與周遭人群的共同點,平均而言都越來越少。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個人開始認知到自我的「獨特性」,但從消極的角度來看,則可能感到「孤立/不被理解」。這也形成了一種「質得到發展的個體」(qualitative individuality)的意識感受,這有助於解釋為何專注於複雜城市環境的社會科學家(例如: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傾向於個人主義觀點。然而,諷刺的是,正如齊美爾所指出的,這種「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形成,正是因為「個體」(individual)分裂成了多個「分身」(dividua),效忠於各自不同的面向。因此,當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將「個體/分身」((in)dividual)視為社會分析中不可簡化的要素時,齊美爾反而認為,或許必須先有現代城市社會的複雜和動態性,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個體」(individuals)元素。 -隨著這樣的情形展開,無論在任何時候,個人與周遭人群共享完整自我意識的程度,平均來說都減少了。正面來說,個人開始認知到自我的「獨特性」,負面來說,則感受到了「孤立/不被理解」。這也創造出了一種「個性化」的意識感受,也有助於解釋為何專注於複雜城市環境的社會科學家(例如: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都傾向於個人主義觀點。然而諷刺的是,正如齊美爾所指出的那樣,這種「個性化」的形成,卻是因為「個體」分裂成了多個「分身」,效忠各自不同的面向。因此,當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將「個體/分身」作為社會分析中不可簡化的要素時,齊美爾反而認為,可能必須先有現代城市社會的複雜和動態性,才有可能湧現出這樣的「個體」元素。 - -因此,在國家身分制度試圖從社群枷鎖中剝離出來的個人,實際上是源自於社群的擴散和交叉中產生的。正如一個真正公正有效的財產制度會承認並且考慮這種網絡化的相互依存關係一般,真正賦予並支持現代生活的身分制度,也需要反映其相互交織的網絡化結構。 +因此,在國家身分制度試圖從社群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個人,實際上是源於社群的擴散和交叉。正如一個真正公正有效的財產制度會承認並且考慮這種網絡化的相互依存關係一樣,真正賦予並支持現代生活的身分制度,也需要反映其相互交織的網絡化結構。 ### 約翰·杜威的新興公眾 -假若「個體/分身」是如此流動和動態,那麼相互構築而成它的社交圈肯定也是如此。正如齊美爾強調的那樣,新的社會群體不斷形成,而舊的社會群體則在衰落。他所強調的三個例證,是位於他所處的時代形成的,代表勞工普遍利益的跨部門 "工會組織"、在當時剛剛開始冒頭的女權主義組織,與跨產業的僱主利益團體。創建這種新圈子的關鍵途徑,是建立一些場所(例如工會堂)或出版物(例如工人報紙),透過這些方式讓這些新興體可以相互認識和理解,進而出現一些普遍性的共同之處,這是他們原本在更廣泛社會中與其他人並不存在的交集。這樣的紐帶因守口如瓶而得到強化,因共享的秘密造就了獨特的身分和文化,運用外人無法識別的方式在共同利益中進行協調 [^SecretSocieties]。發展這種共享且隱密的知識,也讓新興的社交圈演進為一種集體代理。 +若「個體/分身」是如此流動和動態,那麼構成它的社交圈肯定也是如此。正如齊美爾所強調的,新的社會群體不斷形成,而舊的社會群體則在衰落。他舉出的三個例子是在他所處的時代形成的,包括代表勞工普遍利益的跨部門「工會組織」(working men's associations)、剛開始冒出頭的女權主義組織,以及跨產業的雇主利益團體。創建這些新圈子的關鍵是建立一些場所(例如工會堂)或出版物(例如工人報紙),透過這些方式讓這些新興團體可以相互認識和理解,進而出現一些普遍性的共同之處,這是他們原本在更廣泛社會中與其他人並不存在的交集。這樣的紐帶透過保密得到了強化,共享的秘密造就了獨特的身分和文化,運用外人無法識別的方式協調共同利益。[^SecretSocieties] + +約翰.杜威在1927年的《公眾及其問題》(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一書中,探討了他稱之為「新興公眾」(emergent publics)的政治影響和動態[^PublicProblems]。杜威是十進制的發明者、「進步主義教育」之父,可能也是最著名的美國哲學家和民主哲學家。他領導且推動了政治進步中的「民主派」,並與左翼技術官僚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展開了一系列著名的辯論,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眾輿論》(The Public Opinion)一書被杜威視作「對目前所設想的民主最強力的控訴」。在辯論中,杜威試圖挽救民主,同時全面接受李普曼對現有體制的批判,認為這些體制根本無法適應日益複雜且變化多端的世界。 -約翰·杜威(John Dewey),在 1927 年的《公眾及其問題》(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一書中,考慮了這些他稱之為「新興公眾(emergent publics)」的政治影響和動態 [^PublicProblems]。杜威是十進制的發明者、"進步主義教育" 之父,可能也是最著名的美國哲學家和民主哲學家。他在那個時代領導且推進了政治進步中的 "民主派",並與左翼技術官僚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展開了一系列著名的辯論,李普曼在 1922 年出版的《公眾輿論》一書,被杜威視作「對目前所設想的民主最強力的控訴」。在辯論中,杜威試圖救贖民主,同時全盤接受了李普曼對現有體制的批判,認為這些體制根本不合適日益複雜且變化多端的世界。 +儘管杜威承認社會動力的多重力量,但他特別關注技術在創造新形式的相互依賴(forms of interdependence)方面的作用,這些形式創造了新興公眾範疇的必要性。鐵路連接了原本在商業與社會上無從謀面的人群。電台促成了跨越千里的共同政治理解和行動。工業污染影響了河流和都市的空氣。這些技術都是研究的成果,其利益超越了地域與國境的限制,這些形式的相互依賴帶來了各種社會挑戰(例如治理鐵路關稅、安全標準和疾病傳播;獲取稀有無線電的公平性等)。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或是既存的「民主」治理結構,都難以對此善加管理。 -儘管杜威承認社會動力的一系列力量,但他特別關注技術在創造新的相互依存形式方面的作用,這些形式創造了新興公眾範疇的必要性。鐵路連接了原本在商業與社會上無從謀面的人群。電台創造了跨越千里之外的共同政治理解和行動。工業污染影響了河流和都市的空氣。所有這些技術都是研究的成果,其受惠範圍可以說超越了地域框架與國境邊界。這些相互依存形式所帶來的社會挑戰(舉例來說:治理鐵路關稅、安全標準和疾病傳播;公平獲取稀有的無線頻譜等),無論是資本主義市場,或是既存的「民主」治理結構,都難以善加管理。 +市場經濟的失敗,是因為這些技術創造了市場力量、全面的外部性,以及廣泛的「超模」(supermodularity)性質(有時稱為「報酬遞增」):整體(例如鐵路網)的價值高於其部分的總和。在技術行業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所謂的「網絡效應」,即系統的價值隨著使用人數增加而提高對其他人的價值。資本企業無法全面考量所有的「溢出效應」(spillovers),即使試圖這樣做,它們也會積累市場力量、抬高價格、排除參與者,從而破壞「報酬遞增」所創造的價值。 -市場經濟的失敗,是因為這些技術創造了市場力量、全面的外部性,以及廣泛的「超模(supermodularity)」性質(有時稱為「報酬遞增」):整體(例如鐵路網)的價值,高於其部分的總和。在技術行業,最著名的例子是所謂的 「網絡效應」,即系統越多人使用,越會提高系統對其他人的價值。資本企業無法為所有「溢出效應」給出交代,而在企業有限的行動範圍內,它們反而積累市場力量、抬高價格、剔除參與者,破壞「報酬遞增」所創造的價值。因此,將這些相互依存形式「交給市場」,只會加重風險與傷害,更無法好好發揮它們的潛力。 +因此,將這些相互依存形式「交給市場」,只會加重風險與傷害,無法充分發揮其潛力。 -杜威推崇民主,將民主視為其職涯中最基本的原則;幾乎每個段落,在他筆下都會回到民主這個主題,他堅信民主行動可以解決市場的缺陷。然而,他看見了現存「民主式」機構的限制,就如同那些資本主義的侷限一樣嚴重。重點在於,在杜威看來,現存的民主機構並非真正的民主,在面對技術所帶來的新興挑戰時更是如此。 +杜威將民主視為其一生中最基本的原則;他的文字幾乎每個段落都會回歸到這個主題,他堅信民主行動可以解決市場的缺陷。然而,他也看見了既存「民主式」機構的種種限制,就像資本主義的局限一樣嚴重。杜威認為,問題在於在面對技術所帶來的新興挑戰時,既存的民主機構並非真正的民主。 -具體來說,「民主」機構的意義,並不等同於形式化的參與和投票。許多寡頭政治都具備這些形式,但並未包含大多數公民,因此不能稱為民主。而在杜威的想法中,全球化的「民主式」機構,如果直接干預某個村落的事務,也不能算是民主。真正的民主核心是「相關公眾(relevant public)」的概念,由那些生活在問題現象中且受到影響的人們,來管理這樣的挑戰。因為技術不斷拋出新的相互依存形式,而這些幾乎永遠不會一致地對齊現存的政治疆域,因此,真正的民主需要新的公眾持續湧現,並重塑現有的管轄範疇。 +尤其,機構被稱為「民主」的意思不僅僅在於形式化的參與和投票。許多寡頭政治都採用這些形式,但並未包含大多數公民,因此並非民主。在杜威看來,一個全球性的「民主」機構直接管理某個村落的事務,也不能算是民主。真正的民主核心在於「相關公眾」(relevant public)的概念,即那些生活在問題現象中且受到影響的人們來管理這一挑戰。因為技術不斷產生新的相互依存形式,這些形式幾乎永遠無法完全對應現有的政治界線,因此真正的民主需要不斷湧現新的公眾,並重新塑造現有的管轄範圍。 -再者,由於新形式的相互依存關係,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容易被多數人察覺,杜威認為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他所謂的「社會科學專家」;但我們可以不再濫用術語地喚其為「企業家」、「領導人」、「創業家」、「先驅」,或者我們更加喜歡叫做「鏡子」。正如喬治·華盛頓的領導,展示出美國既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國家,又必須在他任期結束後以民主方式決定國運,這種「鏡子」的角色,是覺察相互交織作用下形成的創新模式(例如工人之間的團結、碳排造成全球暖化的因果鏈),通過言行向相關人員解釋,進而賦予新興公眾的存在。歷史上的例子有工會領袖,農村電力合作社的創始人,以及創建聯合國的領導人。一旦這樣的新興公眾被理解、承認,並被賦予治理新興相互依存形式的權責,「鏡子」的作用即會逐漸消褪,就像華盛頓回到維農山莊一樣。 +此外,由於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察覺到新形式的相互依存,杜威認為所謂的「社會科學專家」,或者我們不妨更廣泛地稱之為「企業家」、「領導者」、「創始人」、「先驅」,甚至我們更喜歡稱之為「鏡子」,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正如喬治.華盛頓的領導幫助美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國家,並且必須在他的任期結束後以民主方式選擇自己的命運一樣,這些「鏡子」的角色是去理解新形式的相互依存(例如工人之間的團結、碳排放對全球暖化的影響),通過言論和行動向相關人士解釋,從而賦予新興公眾的存在。歷史上的例子包括工會領袖、農村電力合作社的創辦人,以及聯合國的創建者。一旦這樣的新興公眾被理解、承認,並被賦予治理新形式相互依存的權力,「鏡子」的作用將逐漸消失,就像華盛頓回到了維農山莊一樣。 -因此,作為齊美爾「個體/分身」認同哲學的鏡像,杜威對民主與新興公眾的概念,既深化了民主,也挑戰甚至顛覆了我們對於「民主政體」的刻板印象。在如此的構想下,「民主政體」並非民族國家固有疆域內的靜態系統,而是活化與重新想像社會機構的動態過程,比市場經濟裡的發明更有活力。引領這個過程的各式「鏡子」創業家,本身正是未化解的社會張力所組成的交織點,來重塑與重新想像社會制度的輪廓。傳統民族國家的投票制度,與這種程序相較之下,就像牛頓力學對比於更基本的量子和相對論現實一樣,只是個蒼白的陰影。真正的民主必須是網絡化、多元化和不斷發展的。 +因此,杜威對民主與新興公眾的構想可視為齊美爾「個體/分身」哲學的鏡像,既深刻體現了民主的內涵,又挑戰甚至顛覆了我們對民主的傳統理解。在如此構想下,「民主政體」並非民族國家固有疆域內的靜態系統,而是活化與重新想像社會機構的動態過程,比市場經濟更為活躍。這一過程由多樣化的「鏡子」創業家引領,他們本身就是未解決的社會張力的交匯點,用以重塑與重新想像社會制度的輪廓。與傳統民族國家的投票制度相比,這一過程就像牛頓力學對比於更基本的量子和相對論現實一樣,只是一抹蒼白的影子。真正的民主必須是網絡化、多元化和不斷發展的。 ### 諾伯特·維納的模控社會 -所有這些批評和思考方向都具有啟示性,但似乎都無法提供明確的行動和進一步科學發展的可視化路徑。在於社會組織中多樣化、網絡化性質的理解能否轉化為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的科學動力? 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正是從這樣的假設中萌發了現代模控學(cybernetics)領域的種子,「cyber」一詞也由此而來。許多人認為,後來 "電腦科學" (computer science)也被賦予了類似的含義。維納將模控學定義為「動物和機器(如複雜系統)中的控制和資訊科學」,但最被廣泛接受的含義可能接近於「研究網絡通訊與網有、網治、網享的治理學門」。這個詞源自希臘的一個比喻,即是一艘船的方向,是由眾多槳手的投入來決定的。 +所有這些批評和思考方向都具有啟示性,但似乎都無法提供明確的行動路徑和進一步的科學發展。社會組織性質的多樣化和網絡化是否能轉化為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的科學動力?這個假設激發了諾伯特.維納發展現代控制論(cybernetics)領域的種子,也延伸出了對數位技術描述中的「cyber」一詞的使用。許多人認為後來的「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也被賦予了類似的含義。維納將控制論定義為「動物和機器(如複雜系統)中的控制和資訊科學」,但更被廣泛接受的意義可能類似於「研究網路內部通訊與網有、網治、網享的治理學門」。這個詞源自希臘的比喻,即一艘船的方向由眾多槳手的動作來決定。 -- 維納的科學工作,幾乎完全集中於物理、生物和資訊系統上,研究器官和機器何以得到保持平穩的狀態,量化資訊傳輸通道及其在實現這種平衡中的作用等等。在個人和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嚴厲批評了資本主義違背了控制論穩定和創建平衡的基本原則,提倡以更加負責任的方式使用與部署技術。甚者,他絕望的認為,如果不進行深刻的社會改革,那麼他的科學工作將一無所獲。他在《控制論》的序言中寫到:「一些人希望,這個新領域的工作所提供的,可以更好的利於理解人類和社會的優點,能夠看見並超越我們對權力集中的偶然為之的貢獻(權力因為它的存在條件,總是集中在最肆無忌憚的人手中)。我寫於 1947 年,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微弱的希望。」也因為此,維納結識了許多社會科學家與改革家,這也是可以被想像的。他們「對本書可能包含的任何新思維模式的社會效力寄予了... 相當大的希望。」 +- 維納的科學工作幾乎完全專注於物理、生物和資訊系統,探討器官和機器如何達到並保持平穩的狀態,以及量化資訊傳輸通道及其在實現這種平衡中的作用等。在個人和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嚴厲批評資本主義違反了控制論穩定和平衡的基本原則,主張以更加負責任的方式使用與部署技術。他甚至絕望地認為,如果不進行深刻的社會改革,他的科學工作將一無所獲。在《控制論》(Cybernetics)的序言中,他寫道:「一些人希望,這個新領域的工作所提供的,可以更好地促進對人類和社會的理解,並超越我們對權力集中所做的偶然貢獻(權力因其存在條件,總是集中在最不道德的人手中)。我寫於1947年,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其微弱的希望。」因此,維納結識了許多社會科學家與改革家。他們「對本書可能包含的任何新思維模式的社會效力寄予了……相當大的希望」。 -然而,儘管他分享了信念,但他認為這些希望大多是 "虛幻的" 。儘管他認為如此的規劃是 "必要的" ,但他卻無法 "相信它是可能的" 。他認為,量子物理學已經證明了粒子級別的精確性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學的成功源於我們生活在遠高於粒子級別的事實,但我們在社會中的存在也意指著同樣的原則,使得社會科學本質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儘管他希望可以為齊美爾和杜威的工作提供科學基礎,但他對 "如此可行性過高的期待" 抱持著疑慮。 +儘管他和這些信念有所共鳴,但他認為這些期望大多是「虛幻的」。雖然他認為這些計畫是「必要的」,但他卻無法「相信它是可能的」。他認為,量子物理學已經證明了粒子層面的精確性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學的成功源於我們生活在遠高於粒子層面的事實,但我們在社會中的存在也暗示著同樣的原則,使得社會科學在本質上是不可行的。因此,儘管他希望為齊美爾和杜威的工作提供科學基礎,但他對「如此過高的可行性期待」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在所有這些作者身上,我們看到了許多共同點。我們看到了社會的交叉性和分層性,這往往比自然科學中的其他現象顯示出更大的複雜性:一個電子通常只環繞某個原子或分子,一個細胞是某個有機體的一部分,一顆行星環繞某顆恆星;而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甚至每個組織,都是多個相互交織的、更大實體的一部分,幾乎沒有哪個實體完全處於其他實體的內部。但是,社會科學的這些進展,如何才能轉化為類似的更先進的社會技術呢?這就是我們將在下一章探討的問題。 +我們在這些作者身上看到許多共同之處。我們看到了對社會的綜合性和分層性的認識,這往往比自然科學中的其他現象更加複雜:一個電子通常只環繞某個原子或分子,一個細胞是某個有機體的一部分,一顆行星環繞某顆恆星;而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甚至每個組織,都是多個相互交織的、更大實體的一部分,幾乎沒有哪個實體完全處於其他實體的內部。但是,社會科學的這些進展,如何才能轉化為同樣先進的社會技術呢?這是我們下一章將要探討的問題。 --- From a1b3c77b1ade5497c28d59a16d6c7b6e2ff2b5b2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Audrey Tang Date: Sun, 8 Sep 2024 21:12:59 +0800 Subject: [PATCH 4/4] * punct fixes --- ...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 2 +- ...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 20 +++++++++---------- 2 files changed, 11 insertions(+), 11 deletions(-) diff --git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0-\350\263\207\350\250\212\346\212\200\350\241\223\350\210\207\346\260\221\344\270\273\357\274\232\346\227\245\347\233\212\346\223\264\345\244\2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0-\350\263\207\350\250\212\346\212\200\350\241\223\350\210\207\346\260\221\344\270\273\357\274\232\346\227\245\347\233\212\346\223\264\345\244\2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index 6884b4c3..810619b4 100644 ---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0-\350\263\207\350\250\212\346\212\200\350\241\223\350\210\207\346\260\221\344\270\273\357\274\232\346\227\245\347\233\212\346\223\264\345\244\2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0-\350\263\207\350\250\212\346\212\200\350\241\223\350\210\207\346\260\221\344\270\273\357\274\232\346\227\245\347\233\212\346\223\264\345\244\247\347\232\204\351\264\273\346\272\235.md" @@ -194,7 +194,7 @@ ### 我們磨損的社會契約 -這兩種意識形態雖然往往以溫和的形式呈現,但在圍繞著專家統治和放任主義的相關發展中,因為經濟條件最容易量化,所以也最容易引起關注。然而,在其他更深層、更隱蔽且最破壞性的是對信賴、信心和信任的侵蝕,而社會對民主與技術的支持正是奠基於信賴、信心和信任。。 +這兩種意識形態雖然往往以溫和的形式呈現,但在圍繞著專家統治和放任主義的相關發展中,因為經濟條件最容易量化,所以也最容易引起關注。然而,在其他更深層、更隱蔽且最破壞性的是對信賴、信心和信任的侵蝕,而社會對民主與技術的支持正是奠基於信賴、信心和信任。 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一直在下降,所有的民主國家在過去十五年裡都是如此,尤其是美國和發展中的民主國家。在美國,對民主的不滿已經從過去三十年的邊緣意見(低於 25%)轉變為主流意見 [^31]。儘管沒有一致的衡量標準,但對於科技、特別是領先科技公司的信任度也同樣在下降。在美國,科技行業在 2010 年代初期和中期都曾被視為在經濟範疇中最重要的產業。時至今日,公共事務委員會(Public Affairs Council)、美國晨間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Pew 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和愛德曼全球信任度調查(Edelman Trust Barometer)等組織的調查報告卻都顯示出,科技業已經成為最不受信任的產業之一 [^32]。 diff --git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1-\347\216\2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1-\347\216\2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index 9b499555..e0ceea90 100644 --- "a/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1-\347\216\2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 "b/contents/traditional-mandarin/2-1-\347\216\211\345\261\261\350\246\226\351\207\216.md" @@ -13,15 +13,15 @@ [^ReligiousDiversityIndex]: https://www.pewresearch.org/religion/2014/04/04/global-religious-diversity/ 在沒有任何封城措施的情況下,臺灣躋身Covid-19 全球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列,並在疫情期間實現高速的經濟成長,顯示了臺灣資訊社會多元精神的成果。無論是口罩地圖還是社交距離 -APP,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並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ExcessDeaths] +APP,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並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ExcessDeaths] [^ExcessDeaths]: 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coronavirus-excess-deaths-tracker ### 交會之地 -臺灣名稱的起源之一來自原住民族西拉雅語「Tavoan」, 意即「交會之地」。臺灣被認為是西元前兩千年玻里尼西亞航海家千里之行的起點,可謂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遠距離合作的發源地。這個島嶼的故事受到原民文化、殖民勢力以及來自該地區和世界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故事的核心是關於在「這個地方是什麼」以及「它能成為什麼」的不同概念之間,持續不斷的衝突和共同創造。在不斷動盪的歷史中,這種喧鬧而豐富的衝突形成了獨特的民主形式。 +臺灣名稱的起源之一來自原住民族西拉雅語「Tavoan」,意即「交會之地」。臺灣被認為是西元前兩千年玻里尼西亞航海家千里之行的起點,可謂是地球上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遠距離合作的發源地。這個島嶼的故事受到原民文化、殖民勢力以及來自該地區和世界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故事的核心是關於在「這個地方是什麼」以及「它能成為什麼」的不同概念之間,持續不斷的衝突和共同創造。在不斷動盪的歷史中,這種喧鬧而豐富的衝突形成了獨特的民主形式。 -本書的主要作者之一有過兩次戲劇性的個人經歷, 這些經歷說明了這個獨特的文化和政治背景。2014 年 3 月 18 日,受到全球「占領」運動的啟發,臺灣一群對於與北京達成服務貿易協定的內容與程序感到不滿的學生,最終翻越了立法院大樓周圍的圍欄。在將近七年之後,美國國會大廈也被示威者占領,雖然僅持續數個小時,但已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事件之一。相比之下,臺灣的「318」占領運動(又稱太陽花運動)。持續的時間是前者的一百倍(逾三週),而且抗議者的要求最終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進而達成共識,這場運動也導致了政權的更迭和新興政黨的崛起。或許最重要的是,這場運動促使政治發生了更深刻、更持久的轉變。這場運動贏得了當時政府的尊重,閣員紛紛開始招募青年顧問、向年輕世代和公民社會學習。其中一位特別積極主動的政務委員名叫蔡玉玲,她也是世界上首批致力於數位參與的閣員,她推薦了本書作者之一,使其開始了公共服務之旅。本書作者之一隨後在 2016 年擔任政務委員,並於 2022 年成為首任數位發展部部長。 +本書的主要作者之一有過兩次戲劇性的個人經歷,這些經歷說明了這個獨特的文化和政治背景。2014 年 3 月 18 日,受到全球「占領」運動的啟發,臺灣一群對於與北京達成服務貿易協定的內容與程序感到不滿的學生,最終翻越了立法院大樓周圍的圍欄。在將近七年之後,美國國會大廈也被示威者占領,雖然僅持續數個小時,但已是美國歷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事件之一。相比之下,臺灣的「318」占領運動(又稱太陽花運動)。持續的時間是前者的一百倍(逾三週),而且抗議者的要求最終在很大程度上被接受,進而達成共識,這場運動也導致了政權的更迭和新興政黨的崛起。或許最重要的是,這場運動促使政治發生了更深刻、更持久的轉變。這場運動贏得了當時政府的尊重,閣員紛紛開始招募青年顧問、向年輕世代和公民社會學習。其中一位特別積極主動的政務委員名叫蔡玉玲,她也是世界上首批致力於數位參與的閣員,她推薦了本書作者之一,使其開始了公共服務之旅。本書作者之一隨後在 2016 年擔任政務委員,並於 2022 年成為首任數位發展部部長。 在這些事件發生近十年後,本書的另一位主要作者訪臺,見證了 2024 年 1 月 13 日舉行的臺灣大選。作為世界「選舉年」的開端,全球投票人數將超過以往任何一年,緊隨「AI 年」之後,GPT 等生成式模型突然進入公眾視野。許多人認為,這些模型將放大資訊操弄與境外威權勢力的干預。這次大選似乎就是一個試驗案例,對手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加協調一致、資金更加充足,而且只針對一小部分人[^VDemInfo]。當晚,當另一位作者走在臺北街頭,他看到這種攻擊不乏可利用的分歧。在執政的民進黨集會上,他發現沒有一面官方旗幟,只有島嶼、政黨標誌性的綠色標語牌,和偶爾出現的彩虹旗🏳️‍🌈。在野的國民黨集會上,只看到了中華民國國旗🇹🇼。這讓他想像到,如果美國民主黨人揮舞的是歷史悠久的英國國旗,而共和黨人揮舞的是星條旗,那麼美國國內的分裂會變得多麼極端。 @@ -31,7 +31,7 @@ APP,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並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 臺灣的歷史脈絡 -民進黨和國民黨所強調的各異身分,對應著「這個地方是什麼」的不同面向和想像。這與臺灣島名的另一種詞源產生了共鳴,即西拉雅語「tayw- an」,意指「人-土地」。對於國民黨(常被稱為「藍營」)來說,臺灣的特色在於大部分人都使用漢語,包括華語、台語和客語。有些人甚至認為,相較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臺灣在民族史上更具「華」的特色, 因為 80%以上的人以華語為主要語言( 中國為 70%), 40% 以上的人信奉道教等傳統宗教(中國不到20%),憲法基於三民主義(下文將介紹)而非外來的馬克思主義。然而,對於那些受民進黨(通常被稱為「綠營」)觀點影響的人來說,臺灣是歷史多元、跨文化的島嶼,在清朝統治下作為邊疆只經過兩個世紀,如今應該成為自主決定未來的中心。因此,要理解這些分歧,我們必須簡要追溯這座島嶼和民國政府的歷史。 +民進黨和國民黨所強調的各異身分,對應著「這個地方是什麼」的不同面向和想像。這與臺灣島名的另一種詞源產生了共鳴,即西拉雅語「tayw- an」,意指「人-土地」。對於國民黨(常被稱為「藍營」)來說,臺灣的特色在於大部分人都使用漢語,包括華語、台語和客語。有些人甚至認為,相較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臺灣在民族史上更具「華」的特色,因為 80%以上的人以華語為主要語言( 中國為 70%),40% 以上的人信奉道教等傳統宗教(中國不到20%),憲法基於三民主義(下文將介紹)而非外來的馬克思主義。然而,對於那些受民進黨(通常被稱為「綠營」)觀點影響的人來說,臺灣是歷史多元、跨文化的島嶼,在清朝統治下作為邊疆只經過兩個世紀,如今應該成為自主決定未來的中心。因此,要理解這些分歧,我們必須簡要追溯這座島嶼和民國政府的歷史。 臺灣的歷史是一個關於爭議空間的故事,在每個轉折處都有戰爭、叛亂、殖民者、去殖民化,以及國家獨立的敘事。如同南海許多島嶼一樣,臺灣原住民族在殖民擴張中遭遇諸如西班牙、日本和荷蘭等帝國的勢力。到了十七世紀,荷蘭人在島嶼的南部定居,而西班牙人則定居在北部。這兩處定居點均為貿易港口,但由於地形險峻,加上原住民對殖民統治的激烈抵抗,島上大部分地區仍然難以深入。[^JJ1] @@ -65,7 +65,7 @@ APP,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並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這一年,孫中山還遇到了另一位對中華民國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人,亨利.喬治的弟子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當時到中國訪問,部分原因是想了解喬治的思想如何在社會範圍內得以實現。杜威可能是最受人尊敬的美國哲學家,也是全球最受尊敬的民主教育家和哲學家之一,他的「 實用主義 」 民主理論(“pragmatic” theory of democracy,他的學生胡適譯為「實驗主義」)與民國早期不確定和探索性的氛圍產生了共鳴,我們將在本書的下一部分詳細討論這一理論。 -一方面,杜威這種流動、實驗性和新興的方法與反對清朝和軍閥統治的民主派中流行的道家傳統有許多共同之處。[^TaoDewey] 然而,與許多更具帝國主義色彩的外國觀察家不同,杜威主張中華民國應該走自己的路,以「合作解決問題」作為現代實驗示範學校的軸心。這促使杜威成為中華民國與西方( 尤其是美國) 之間的橋樑, 他在中國舉辦了兩百多場講座,同時每月為《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新興媒體撰寫專欄介紹自己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他協助建立了民國與美國之間深厚而持久的聯繫。 +一方面,杜威這種流動、實驗性和新興的方法與反對清朝和軍閥統治的民主派中流行的道家傳統有許多共同之處。[^TaoDewey] 然而,與許多更具帝國主義色彩的外國觀察家不同,杜威主張中華民國應該走自己的路,以「合作解決問題」作為現代實驗示範學校的軸心。這促使杜威成為中華民國與西方( 尤其是美國) 之間的橋樑,他在中國舉辦了兩百多場講座,同時每月為《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新興媒體撰寫專欄介紹自己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他協助建立了民國與美國之間深厚而持久的聯繫。 [^TaoDewey]: Shusterman "Pragmatism and East Asian Thought" @@ -75,7 +75,7 @@ APP,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並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 二戰後的臺灣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名義上擔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因此在日本戰敗後從盟國手中接收了臺灣。這一變化最初得到臺灣人民的歡迎,他們受到了孫中山民主理想的鼓舞。[^JJ13] 然而,雖然報紙和期刊上關於民主的思想討論十分活躍,中華民國統治下的現實卻並非如此。二戰結束後,內戰隨即爆發, 在此期間, 腐敗叢生的民國政府日益將戰敗的怒火發洩到其牢牢控制的臺灣地區,最終導致了 1947 年 2 月 28 日的事件,數萬人因此喪生。[^JJ14]。1949 年,共產黨勝利,蔣介石帶著中華民國兩百萬軍民遷往臺灣,宣布臺灣成為「自由中國」的家園,同時對臺灣地區實施戒嚴,也就是後來的「白色恐怖」。作為獨裁者,蔣介石將中華民國對外定位為中國的真正合法代表。在島內,臺灣人民經歷了外來政權的暴力,這個政府迅速控制了臺灣島,並開始系統性地、無情地鎮壓任何臺灣身分的跡象。[^JJ15]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名義上擔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因此在日本戰敗後從盟國手中接收了臺灣。這一變化最初得到臺灣人民的歡迎,他們受到了孫中山民主理想的鼓舞。[^JJ13] 然而,雖然報紙和期刊上關於民主的思想討論十分活躍,中華民國統治下的現實卻並非如此。二戰結束後,內戰隨即爆發,在此期間,腐敗叢生的民國政府日益將戰敗的怒火發洩到其牢牢控制的臺灣地區,最終導致了 1947 年 2 月 28 日的事件,數萬人因此喪生。[^JJ14]。1949 年,共產黨勝利,蔣介石帶著中華民國兩百萬軍民遷往臺灣,宣布臺灣成為「自由中國」的家園,同時對臺灣地區實施戒嚴,也就是後來的「白色恐怖」。作為獨裁者,蔣介石將中華民國對外定位為中國的真正合法代表。在島內,臺灣人民經歷了外來政權的暴力,這個政府迅速控制了臺灣島,並開始系統性地、無情地鎮壓任何臺灣身分的跡象。[^JJ15] [^JJ13]: Louzon Victor. “From Japanese Soldiers to Chinese Rebels: Colonial Hegemony, War Experience, and Spontaneous Remobilization during the 1947 Taiwanese Rebell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77, no. 1 (2018): 168. @@ -99,9 +99,9 @@ APP,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並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JJ18]: Esarey "Democratization and Nation Building in Taiwan" in *Taiwan in Dynamic Transition,* 28. -聯合國對中華民國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早期身分認同至關重要,因為中華民國不僅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中唯一的亞洲常任理事國。這個顯著的國際角色成為主要刺激中國政權的因素,使中共無法參與國際事務並導致其改變立場,從支持臺灣獨立轉向以征服臺灣為意識形態的重點。然而,由於美國試圖遏制自身在越戰中的失敗, 理查. 尼克森(Richard Nixon) 總統祕密尋求與中國和解,包括支持阿爾巴尼亞在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第 2758 號決議,該決議將對中華民國的承認轉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成了尼克森於 1972 年訪問中國。最終,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其身分和國際地位就此改變。 +聯合國對中華民國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早期身分認同至關重要,因為中華民國不僅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中唯一的亞洲常任理事國。這個顯著的國際角色成為主要刺激中國政權的因素,使中共無法參與國際事務並導致其改變立場,從支持臺灣獨立轉向以征服臺灣為意識形態的重點。然而,由於美國試圖遏制自身在越戰中的失敗,理查. 尼克森(Richard Nixon) 總統祕密尋求與中國和解,包括支持阿爾巴尼亞在 1971 年 10 月 25 日聯合國大會上提出的第 2758 號決議,該決議將對中華民國的承認轉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成了尼克森於 1972 年訪問中國。最終,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其身分和國際地位就此改變。 -一方面,退出國際組織極大地限制了臺灣的國際活動範圍,也削弱了臺灣參與經濟和貿易活動的能力。這同樣導致美國和大部分非共產主義國家,從無條件與民國結盟的立場,轉變為謹慎的利益平衡和模棱兩可的立場,既要防止中国對臺灣施暴,但又採取認識到其「一個中国」立場的政策。 +一方面,退出國際組織極大地限制了臺灣的國際活動範圍,也削弱了臺灣參與經濟和貿易活動的能力。這同樣導致美國和大部分非共產主義國家,從無條件與民國結盟的立場,轉變為謹慎的利益平衡和模棱兩可的立場,既要防止中国對臺灣施暴,但又採取認識到其「一個中国」立場的政策。 從內部來看,這種身分的轉變削弱了白色恐怖的大部分理由,因為全球支援「動員勘亂」戰爭的前景黯淡,也破壞了「自由中國」令人嚮往的理想身分。因此,一方面是日益平等、第三部門蓬勃發展、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的民眾,另一方面是專制鎮壓的國家,這兩者間的矛盾變得日益難以克服,尤其伴隨著 1970 年代工會和民間政治團體的發展以及蔣介石的去世。本書作者之一的父母的生活經歷清楚展現了這些趨勢,他們作為社區大學和消費者合作運動的先驅,受益於《中華民國憲法》中對合作事業的支持。然而,作為新聞工作者,他們報導並幫助支援那些受到國家鎮壓的人,例如在 1979 年高雄事件中遭到監禁的政治反對派領導人,為民主化奠定了基礎。 @@ -120,12 +120,12 @@ APP,都是促進多元協力的技術並深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儘管這種深刻而持久的分歧促成了太陽花運動的發生,但兩黨立場間卻有著顯著的重疊之處: 1. 多元主義:藍綠兩派的故事都相當強調多元主義。藍營強調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例如故宮文物)的兼容,以及中華民國作為文化傳承者和領導者的角色;綠營則關注定居在臺灣的各族群,並關注其衍伸的自主發展路徑,包括原住民、日本人、閩南人、客家人、西方人和新移民的多元脈絡。 -2. 外交策略:為了應對與中国之間充滿挑戰的關係,兩黨都必須圍繞美國和其他盟國的安全態勢、中華民國與臺灣的涵義以及「獨立」的概念,採取複雜而微妙的公開立場。 +2. 外交策略:為了應對與中国之間充滿挑戰的關係,兩黨都必須圍繞美國和其他盟國的安全態勢、中華民國與臺灣的涵義以及「獨立」的概念,採取複雜而微妙的公開立場。 3. 民主自由:「民主」與「自由」是兩種意識形態的核心。綠營認為這些理念是臺灣戰勝白色恐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威權的核心號召,藍營則將這些理念視為三民主義的核心,認為中華民國領導階層必須對此重視關注。 4. 反對專制:兩黨都對中国日益增長的專制主義深感憂慮,尤其是過去十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失敗。 5. 出口導向:兩黨都慶祝臺灣作為商業出口國所取得的成功,並將輸出思想和文化的能力視為未來的核心。藍營更側重於影響中國,使其更像臺灣;而綠營則強調在「自由世界」中贏得尊重,臺灣需要這種尊重來保衛自己。 -除了意識形態的重合,雙方都受益於臺灣在全球電子產業中的核心地位。作為半導體和智慧手機供應鏈的中心, 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快的網際網路,[^Statista] 因此沒有哪個國家比臺灣更徹底融入於數位世界。這些重疊共識的結合,包括多元主義、複雜、自由、面向世界的民主,可以透過易取得的數位工具來協助解決由此產生的歧異,讓臺灣成為全球數位民主的典範。 +除了意識形態的重合,雙方都受益於臺灣在全球電子產業中的核心地位。作為半導體和智慧手機供應鏈的中心,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快的網際網路,[^Statista] 因此沒有哪個國家比臺灣更徹底融入於數位世界。這些重疊共識的結合,包括多元主義、複雜、自由、面向世界的民主,可以透過易取得的數位工具來協助解決由此產生的歧異,讓臺灣成為全球數位民主的典範。 [^Statista]: 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5025449